曾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女性出轨率是26%-70%;而男性的出轨率是33%-75%*。之所以数据存在较大波动,是因为每个人对于出轨的定义存在较大区别。上周,我们推出了每期一次认知挑战的专栏,介绍了部分少数民族的开放观念。而今天,我们则「邀请」了《危险关系》这本书,继续和各位读者深入讨论出轨的定义、困境与预防。*数据来源[1]苏珊·H.伊夫斯(SusanH.Eaves)、米斯蒂·罗伯逊-史密斯(MistyRobertson-Smith):《自我价值与婚姻不忠的关系:一项试验研究》(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WorthandMaritalInfidelity:APilotStudy),《家庭杂志》(TheFamilyJournal)15(4):-。实际上,严肃地讨论这样的议题对于我们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在「渣」字充斥热搜的当下,话题虽热,但并不深入。从微观的层面来看,这也让每个人被骂「渣」的概率上升了。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一点,不妨做一个测试:现在,请在下列类出轨的列表里,选择你认为算是出轨的一种。对照以上表格,你便会发现,每位读者对于出轨的定义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如果两位持有不同观念的读者在一起了,那对方被骂“渣”的概率是否会非常大呢?本书作者埃丝特?佩瑞尔甚至认为:如果定义足够严格,那么世界上70%的人都是曾经出过轨的。当然,以上并不是精确数据。但了解到每个伴侣内心的「出轨契约」完全不同,将会有利于我们平和地进入下一个话题:对精神出轨的定义。马塞尔·普鲁斯特曾经这样形容爱情:爱情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在对方身上。这可以被具体地解读为,决定一次亲吻是否是「爱」,关键在于亲吻的人的主观体验。如果亲吻的人毫无感觉,那这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身体接触。基于这一点,精神出轨的话题,便可以牵涉到一个颇有意思的名词「干约会」:干约会,在书中被形容为,那些有着类似约会体验,但又不算是事实约会的行为。实际上,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干约会」出现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比如,假设公司来了一位让你欣赏的新同事,而你抱着友好目的和TA单独约了一顿午饭。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的出格行为,或聊到越界话题。但是你心中却忽然泛起一层精神的愉悦:你很明确地感受到,这种愉悦与爱情有关,比如心中一闪而过如果和TA接吻是否会很美好。这样的体验,便称为「干约会」。国际上,关于情侣是否应该管辖「干约会」在大脑的发生,也是精神出轨争议内的热门话题。一部分人认为,伴侣应该抱着最大的可能阻止。而反方则认为,如果不涉及到事实性的不忠,「干约会」是无法阻止的。就类似于,每个人都可能梦到过参与犯罪游戏,但是他们从来不会犯罪。而继续深入,我们便已经进入「性自由」的本质探讨范畴里了。《危险关系》里便有着这样的一个灵魂拷问:「我们期望伴侣的性欲完全属于我们吗?我指的是思想、幻想、梦想和记忆。」面对这个困境,作者埃斯特认为,为某种程度的性欲留出私人空间,对大脑隐私表示尊重,也是亲密的象征。一个人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更容易出轨,或者做类似出轨的事情呢?很多时候,这都是和一个名为「强制单身」(单身虐待)的状态有关。为什么他/她回家只会对着抖音和游戏?为什么他/她不再对约会有任何期待?为什么性生活只有半年一次?类似的抱怨相信你也听到过。作者认为,这样的关系其实都算是「强制单身」——情侣们还在承担着忠诚的责任,可其中的一方,已经开始感觉自己与单身并无区别了。但面对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谴责其中的一方。她反而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现代人类对爱情的期待,本身就有问题。精神分析师斯蒂芬·米切尔提到过:人类是渴望安全,也渴望冒险的动物。现代爱情告诉我们,你可以同时拥有这两样东西。现实却是,在刚开始约会的时候我们会体验到冒险和刺激,但当我们努力让关系变得可靠和安全时,新鲜感也会慢慢消失。历史学家帕梅拉·哈格,就写过一段话概括这样的矛盾:「恒长不变杀死快乐;快乐杀死安全;安全杀死欲望;欲望杀死稳定;稳定杀死性欲。得到一些东西,你的某个部分就退化了......但在结婚之前,你很难知道哪一部分自我是可以牺牲的……哪些是你精神的一部分。」大概的意思是说,冒险还是安全不可能是两全其美的。但面对这一点,许多人都不会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觉得男女朋友不好,没新鲜感、没责任感、不好玩、很无聊、不好看、立刻就会提出「更换」的需求。而「还不换,留着过年吗」这句听起来很正确的话,则被作者视为危机。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这种在爱情中追求「更好」的趋势,开始有了一种取代宗教的趋势。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过度宣传爱情的「可淘汰性」,又称「爱情消费主义」。「爱情的可淘汰是被预先设定好的。更好、更年轻、更活泼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宗教,但是现在也蔓延到了爱情上面:即时满足和不停变化是自己的特权。」生活压力过大的现代人,都想逃避到「爱情教堂」里,因为他们觉得爱情里会有生活的一切的答案。但实际上,无论换多少次,每个人终有缺点,我们最终还是会面临冒险和安全的问题。当然,批判得多了,作者也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一个观念——伴侣并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借用了他们,并且,是否续约还是未知数。当我们知道自己可能会失去伴侣,并不会让我们破坏承诺。相反,这会要求我们为这一段感情不断努力,而不是觉得只要在一起了,就可以偷懒了。作者在书里还有一个比喻。大意是,爱情是一座两个人一起建造的房子。如果你们一直在一起,那么这座房子一定会面对很多的灾祸和因素:「与其期待房子永远不会倒塌,还不如提早明白,或许,建造房子是一辈子的事情。」另外,作者也号召人们重新看待「出轨」这个话题: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轻浮的话题,也代表着政治与文化。这个世界上仍然有9个国家的妇女,会因为外遇而被处死刑。而在墨西哥,有些女性甚至认为,婚内出轨还意味着对男权文化的反抗。如果再把目光放到,近代爱情观念的发展。还会发现,我们现在的爱情观念,是受浪漫主义严重影响的。在18世纪以前,「我们结婚吧」和「我爱你」这两个句子是很少联系在一起的,而现在,「我爱你」则成为了「我们结婚吧」的硬性要求。了解这一切,或许也会帮助你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爱情。本期话题的嘉宾,是一本我们都很喜欢的,讨论出轨的书籍《危险关系》。事实上,这本书的内容比这篇文章详尽、有趣得多。这本书还有很多具体的分析,比如为什么有些情侣一方出轨了,还可以继续在一起,又比如,为什么有些人的爸妈,会陷入到一种奇怪的状况:互相咒骂——但是又永远不离婚。更多的内容,欢迎你自己去看。而我还在b站录制了本书推荐的视频版本,如果你感兴趣我的读书推荐,也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cscc/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