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又是硕果飘香的季节。近日,在皋兰山伏龙坪街道二营村,一株株七彩藜麦、文冠果树、油葵……在地里“列队站立”,村民们弯着腰,满脸喜悦地在地里忙活着浇灌、喷洒植物抗体疫苗。“10月初,地里的藜麦就可以丰收啦!”村民董桂英高兴地说道。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今年,二营村依托甘肃志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努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在发展种植业上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除了引进外流种植藜麦、文冠果树之外,还发展起油葵、紫苏、高粱、小麦、胡麻等经济作物,多渠道丰富村民收入。利用现有优势,坚持农业种植的基础地位,持续推进农业种植综合示范区建设,一个个特色产品、一条条产业链条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

发展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欢迎大家来二营村品尝藜麦做的米饭、文冠果茶,感受新农村的好日子。”二营村党支部书记王亚成高兴地说,眼下,村里亩藜麦将在10月迎来大丰收。丰收的不只藜麦,地里间种的50亩文冠果树,也是绿油油的,文冠果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味。油葵、紫苏、高粱、小麦、胡麻、土豆也将在下个月迎来大丰收。

“这几种农作物都是我们村的集体经济,今年收入很可观。”面对丰收,王亚成很高兴。作为兰州市区小康提升村,二营村凭借城市新农村带来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做强特色种植产业等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选择富民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二营村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喜好种植的习惯,在发展种植业上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据悉,二营村共有耕地亩,流转为建设用地约亩。从年开始,村庄剩余耕地全部集中流转,用于集约化经营,村庄原以高原夏菜种植为主,建设高寒冷凉型蔬菜生产基地。自土地流转后,主要经济来源为旅游经营及劳务输出,依托大兰山生态旅游景区,目前二营村有30余农户参与农家乐经营。

为更好回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该村还围绕致富增收目标,今年二营村整合利用各级资金,引进甘肃志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又发展起藜麦、文冠果等特色富民产业。“村民不仅有集体经济分红,还能在种植公司务工,收入来源进一步拓宽。”王亚成欣慰地告诉记者。

打造“一品一村”推进多种产业相融合

近年来,二营村聚焦农业,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和规范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推动农业招商向农业选商转变,促进各类主体及农业产业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据甘肃志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顾善喻介绍:“今年下半年,二营村的‘冷库’基地将建设改造成为集加工、生产、配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基地。”

因地制宜加强“一村一品”发展,现在的二营村正在大力推进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村内的“志华公社”加工、配送、农业综合基地为核心,深化粮油、蔬菜、林果业、畜牧养殖业等基地建设,释放出大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及机遇。未来的二营村,一幅生态美、家园美、产业旺、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相关链接

甘肃志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年3月,公司成立之初就将为社会提供有机绿色、环保的健康食品作为生产目标。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农副产品品牌,农副产品种植面积亩,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规划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同时具有7座原生态的窑洞车间作为有机农作物的加工车间,主要产品有小米、土豆、和尚头面粉、杂粮面粉、手工麸醋、胡麻油、紫苏油等十多个品种。

公司本着“我们只做能留种的农产品”的主旨,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放心的追求,做到无农药残留、无污染、无公害、无激素、无添加且拒绝转基因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文图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张艾萍实习生褚园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hxcf/1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