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石膏的功效与作用 石膏,它的化学名字叫:二水硫酸钙。是一种矿物质,性大寒。 硫酸钙微溶于水,但内服进入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一部分转变成氯化钙,变成可溶性钙盐。 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里,唯有氯化钙盐,硝酸钙盐才溶于水。溶于水的物质才能随着血液的流动,输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参与机体的生理功能。 石膏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可用于水泥缓凝剂、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医用食品添加剂、硫酸生产、纸张填料、油漆填料等。 石膏及其制品的微孔结构和加热脱水性,使之具优良的隔音、隔热和防火性能。 生石膏与熟石膏 石膏的用量方面,最低剂量一般在15-60克,用法主要是先煎,也可以外用。 石膏分为生石膏和熟石膏。在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楚是生石膏还是熟石膏,因为生石膏和熟石膏的作用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 生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 熟石膏也是煅石,即煅用以后的石膏,具有敛疮生肌和收湿、止血的功效。 生石膏 根据经络的理论,生石膏膏归于肺和胃经,所以石膏对于肺热、高热、烦渴、咳喘、胃火亢盛、牙齿痛等肺和胃的热证非常有效,虚寒、血虚和阴虚发热等虚证需慎用石膏。 石膏是一种大寒的中药,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的功效和作用。 当患有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可以通过石膏、知母、粳米等药物配合。 可以治疗高热、外感热病、肺热咳喘,胃热牙痛等疾病。用于治疗高热、身大汗、口大渴,可以配伍知母、甘草等药物。 对于神昏谵语、发斑、肺热咳喘、气血两燔的症状,都可以配合其他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可以配合比如白虎汤、化斑汤、麻杏石甘汤等成药进行治疗。 用于治疗胃热牙痛。可以配伍栀子,黄连、黄芩等药物。 熟石膏此外,熟石膏具有收敛止血、清热生肌的作用,常用于烫伤、湿疹等疾病。 对于患有湿疹、瘙痒、水火烫伤,通过煅石膏局部应用治疗有明显的收湿作用,具有促进伤口愈合和湿疹恢复止痒的作用。 对于外伤以后引起的局部组织出血症状,都可以通过石膏外用局部止血,但是以下情况避免使用和应用,比如脾胃虚寒、阴虚内热的患者禁用。 对于创伤中毒、久不敛口、溃疡病变的情况,可以通过局部用药,都有良好的收敛止血以及敛疮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石膏时,需要非常注意。由于性味特别寒凉,阳虚体质、孕妇等禁止服用。 生石膏药理 1、解毒: 当机体内的钙离子遇到机体代谢、或是致病微生物在机体内产生的有机酸类,就会使其变成不溶性钙盐,失去毒性。 2、清热、退烧: 石膏虽然不是退烧药,可它中和了毒素而使机体退烧,起到了解热药的作用。 特别是高烧病人,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用其石膏制剂,更是疗效优异。 3、抗病原微生物: 虽然石膏不是抗生素,可他起到了抗生素抑制致病微生物繁殖发展的作用——不是抗生素胜似抗生素。 石膏作用广谱,对一切致病微生物都有效,再有不发生耐药性、无副作用。 石膏不仅中和了引起中毒的有机酸,而且它跟致病微生物内的氨基酸作用,使其失去营养而被抑制。 4、抗过敏: 不仅是钙离子能维持神经的正常功能,而且钙离子还能与机体过敏产生的组织胺作用,使其失去活性,而抗过敏。 5、钙制剂还有止血、阻止体液渗出、消除炎症等作用,治疗烧伤有神奇的功效。 象许多中药:寒水石、龙骨、牡蛎、伏龙肝、明胶、陈石灰、白陶土、还有许多中药的炭化物等,都是钙制剂。在清热解毒、高烧疾病、治疗烧伤、止血、抗过敏等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其作用因在胃部胃酸的作用下,溶解度大小、及吸附性,使钙制剂的药理有些大同小异。 熟石膏药理: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1、解热作用 生石膏对正常体温无降温作用,而对发热动物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石膏具有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的解热作用,降温效果与安替比林相似,服药后半小时体温下降显著,在1~1.5小时作用最强。 石膏作用可被处方中的其他药物所加强,但不随石膏的用量增加而增加。 石膏与知母合用的退热效果较单用强。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 3、对平滑肌的作用 促进机体消化液和机体粪尿的排泄。 4、其他作用 抑制机体的兴奋,降低骨骼肌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减少血管的通透性。 1、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2、恶巴豆、莽草、马目毒公,畏铁。 3、用量过大,服后会出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胃口欠佳等情况。 4、石膏属大寒之品,易伤阳气。 5、石膏不宜与下列西药同时运用: (1)四环素族抗生素,石膏会使该族抗生素溶解度降低而吸收率减少。 (2)不宜与异烟肼同服,会使其疗效降低。 (3)不宜与强的松同服,能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6、中药配伍 (1)配桑叶,清宣肺热; (2)配桂枝,表里双解; (3)配白芷,清热泻火、消肿止痛; (4)配知母,清热除烦; (5)配半夏,肺胃双清、降逆化痰; (6)配甘草,清肺止咳; (7)配竹叶,清热除烦。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hxcf/8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味中药药性口诀第二百二十三味
- 下一篇文章: 不外传的防病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