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线虫4蠕形住肠线虫人体
李从悠 http://www.niupixuanzl.net/zjtd/m/第十三章线虫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Linnaeus,)简称蛲虫(pinworm),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蛲虫病分布遍及全世界,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常在家庭和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居的群体中传播。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有头翼和咽管球。雌虫大小约(8~13)mm×(0.3~0.5)mm,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雄虫较小,大小约(2~5)mm×(0.1~0.2)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一般不易见到。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大小约(50~60)μm×(20~30)μm,卵壳较厚,分为三层,由外到内为光滑的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但光镜下仅可见内外两层。刚产出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图13-8)。图13-8蛲虫成虫和虫卵模式图成虫寄生于人体肠腔内,附着在肠粘膜上,主要在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可达胃和食道。成虫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而被排出体外;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在肠内温度和低氧环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产很少虫卵。当宿主睡眠、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雌虫向下移行至肛门外,产卵于肛门周围和会阴皮肤皱褶处。每条雌虫平均产卵万余个。产卵后雌虫大多自然死亡,但也有少数可返回肠腔,也可误入阴道、子宫、尿道、腹腔等部位,引起异位损害。粘附在肛门周围和会阴皮肤上的虫卵,在34~36℃,相对湿度90%~%,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卵胚很快发育,约经6小时,卵内幼虫发育为感染期卵。雌虫在肛周的蠕动刺激,使肛门周围发痒,当患儿用手搔痒时,感染期卵污染手指,经肛门-手-口方式形成自身感染;感染期虫卵也可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食物上,经口或经空气吸入等方式使他人感染。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幼虫沿小肠下行,在结肠发育为成虫。从食入感染期卵至虫体发育成熟产卵,约需2~4周。雌虫寿命一般约为1个月,很少超过2个月。但儿童往往通过自身感染、食物或环境的污染而出现持续的再感染,使蛲虫病迁延不愈。成虫寄生于肠道可造成肠粘膜损伤。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雌虫偶尔穿入肠壁深层寄生,造成出血、溃疡,甚至小脓肿,易误诊为肠壁脓肿。雌虫在肛管、肛周、会阴处移行、产卵,刺激局部皮肤,引起肛门瘙痒,皮肤搔破可继发炎症。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婴幼儿患者常表现为夜间反复哭吵,睡不安宁。长期反复感染,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蛲虫虽不是组织内寄生虫,但有异位寄生现象,除侵入肠壁组织外,也可侵入生殖器官,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若虫体进入腹腔,可导致蛲虫性腹膜炎和肉芽肿,常被误诊为肿瘤和结核病等。1.蛲虫性阑尾炎成虫寄生在回盲部,容易钻入阑尾引起炎症。根据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的阑尾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蛲虫引起的阑尾炎占3.7%,也有报告高达9.2%。阑尾内寄生的虫数为1至数条,曾有报告虫体多达条者。蛲虫性阑尾炎的特点为疼痛部位不确定,多呈慢性过程。2.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雌虫经女性阴道、子宫颈逆行进入子宫、输卵管和盆腔,可引起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或输卵管炎。曾有蛲虫卵侵入子宫内膜导致不孕症的报告。国内曾对名女童采用透明胶纸法于晨起粘拭肛门周围和尿道口,结果蛲虫卵阳性率分别为52.5%和35.3%。蛲虫刺激尿道可致遗尿症(enuresis),侵入尿道、膀胱可引起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虫体偶尔也可侵入男性的尿道、前列腺甚至肾脏。此外,还有蛲虫感染引起哮喘和肺部损伤等异位损害的报告。因为蛲虫不在肠道内产卵,故粪便检查难有所获。根据蛲虫在肛周产卵的特性,可用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于清晨排便或洗澡前在肛周收集虫卵。透明胶纸法的效果较好,1次检出率为50%左右,3次检出率达90%,5次检出率高达99%。雌虫常于夜间爬出肛门产卵,若在肛门周围发现白色的线头样小虫,可用镊子夹入盛有70%乙醇的小瓶内送检,根据蛲虫的形态特点可资判断。蛲虫感染一般无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血清IgE抗体水平升高。蛲虫呈世界性分布,其感染率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无密切联系,即使在发达国家蛲虫亦较常见,例如美国的蛲虫病是最常见的蠕虫病,估计感染人数为万。感染率一般是城市高于农村,各个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以5~7岁幼童感染率较高。其分布具有儿童集体机构及家庭聚集性的特点,而且蛲虫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迅速,感染期虫卵抵抗力强(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可存活20天),因而蛲虫病流行广泛。我国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0.28%。感染者一般有数十条蛲虫,重度感染者可多达数千条。病人和带虫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根据蛲虫病传播和流行的特点,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重复感染。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吸吮手指,勤剪指甲。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应搞好环境卫生及衣被、玩具、食具的消毒。对家庭和集体机构中的患者应同时接受治疗,以免相互感染。对蛲虫病流行的地区,应有计划地对儿童集居地成员进行普查普治,以彻底消灭传染源。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噻嘧啶也有一定疗效。局部外用药可用3%噻嘧啶软膏,涂于肛周和肛门内,连用1周。肛门周围瘙痒者,可于睡前清洗肛周、会阴皮肤后,涂搽蛲虫油膏,连用10~20天。 (沈继龙) (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引言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第二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第三节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二节锥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 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 第十章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第十一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第四节肝片形吸虫 第五节并殖吸虫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第七节其他人体寄生吸虫 第十二章绦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第三节阔节裂头绦虫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第五节肥胖带绦虫 第六节亚洲牛带绦虫 第七节微小膜壳绦虫 第八节缩小膜壳绦虫 第九节细粒棘球绦虫 第十节多房棘球绦虫 第十一节犬复孔绦虫 第十二节其他人体寄生绦虫 第十三章线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本篇章相关资料蛔虫、鞭虫、钩虫-线虫(上)?形态看看 旋毛虫、蛲虫、丝虫-线虫(下)【形态看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jbzl/5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宠物狗狗十大常见疾病预防学习
- 下一篇文章: 海南确诊例,可疑例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