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之
第一篇总论人体寄生虫学(humanparasitology)又称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三部分。第一章引言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特别规划署(UNDP/Worldbank/WHOSpecialProgramforResearchandTraininginTropicalDiseases,TDR)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制的主要热带病有: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包括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锥虫病(trypanosomiasis,包括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和麻风(leprosy)。除麻风外,其余的都是寄生虫病。根据疾病的负担和流行现状,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结核和登革热,统称10大热带病。WHO(年)报告,全球疟疾每年的发病人数达3~5亿,感染血吸虫的人数为2亿,感染淋巴丝虫的人数为1.2亿,感染利什曼原虫的人数为万,感染盘尾丝虫的人数超过万,拉丁美洲感染美洲锥虫的人数为万。估计每年因疟疾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万,其中大部分是儿童,非洲每天有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疟疾(年),平均每30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疟疾而死亡;因利什曼病而死亡的人数为5.9万;因血吸虫病而死亡的人数为1.5万;因非洲锥虫病而死亡的人数为5万;因美洲锥虫病(恰加斯病,chagasdisease)而死亡的人数为1.3万;因登革热而死亡的人数为2.1万;因淋巴丝虫病而致残的人数达万。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也十分严重,特别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农业地区,据估计全球有13亿人感染蛔虫,13亿人感染钩虫,9亿人感染鞭虫,阿米巴感染者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人数达2亿。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生活条件相对滞后,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远较发达国家严重,但在经济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感染阴道毛滴虫的人数在美国为万,英国为万。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几乎接近流行。而一些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弓形虫、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也有利于机会致病寄生虫的感染。此外,一些未引起注意的寄生虫病,如异尖线虫病、隐孢子虫病、肺孢子虫病等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开始出现流行的迹象。为了进一步描述疾病对健康的损害程度,近年来WHO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DALYs)来表示疾病的负担(diseaseburden),DALYs是指在伤残状态下生存的时间和因疾病早逝而丧失的时间。DALYs值越大,表示对健康的损害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越大。WHO报告,年疟疾的DALYs为万,利什曼病为.7万,血吸虫病为万,淋巴丝虫病为.4万,盘尾丝虫病为98.7万,非洲锥虫病为.8万,恰加斯病为64.9万,登革热为65.3万。寄生虫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如劳动力的丧失,工作效率的降低,额外的治疗费用及预防费用等。据估计,非洲国家因疟疾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近10年疟疾在非洲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数十亿美元,尼日利亚用于治疗疟疾的费用已占家庭总支出的13%,这无疑会进一步加重贫穷国家的负担,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程。此外,某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如包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等也常使畜牧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畜牧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传统上认为寄生虫病属于热带病范畴,但事实证明,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远大于气候的影响。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贫困人群中,一种或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群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种类也繁多,据记载,可以感染人体的寄生虫在我国有种,其中线虫35种,吸虫47种,绦虫16种,原虫41种,其他寄生动物90种。—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报告全国寄生虫的感染率为62.63%,感染人数达7.08亿。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原因,历史上我国曾因血吸虫病流行而出现过“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情景,也因蚤传鼠疫引起“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二人横截路”的可怕局面。据建国初期的调查,当时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是:疟疾年发病人数为3千万,血吸虫病患者为1千万,黑热病患者53万,丝虫病患者3千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在控制寄生虫病流行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黑热病在年已基本消灭,丝虫病也于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并于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阻断丝虫病传播的目标,年疟疾的年发病人数降至2.9万,年血吸虫病人数降至79.87万。尽管上述寄生虫病的防治在我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形势不容乐观,如黑热病尽管已基本消灭达40余年,但每年仍有新发病例,丝虫病尽管已实现了阻断传播的目标,但由于传播媒介的存在,因此后期的监测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疟原虫抗药株的存在,为疟疾的防治增添了新的难度。血吸虫病的流行现在主要局限于水位难以控制的湖沼地区和大山区,此类地区由于防治难度较大,再感染难以控制,即使在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地区,也可因动物宿主的存在和人、畜的频繁流动而引起疫情复燃。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在我国仍然十分严重,如蛔虫的感染人数为5.31亿,钩虫的感染人数为1.94亿,鞭虫的感染人数为1.12亿,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23.61%,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10.31%,除肠道寄生虫病外,组织内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也是常见和多发病种。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境外的寄生虫病,如罗阿丝虫病、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等在我国也有发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一些不良饮食习惯的存在,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种类和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李雍龙)第三节新现和再现寄生虫病新现寄生虫病是指新识别的和未确知的寄生虫病,而再现寄生虫病是指一些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这些新现和再现的寄生虫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对此毫无警惕和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及措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一场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会远远超过事件本身,它不仅会给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且可能给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带来重大影响。1.新现寄生虫病新现寄生虫病可分为4类,第1类是疾病或综合征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未被确认或病原体尚未被确认;第2类是疾病已在人间存在,但病原体被重新鉴定或分类,如湄公血吸虫、马来血吸虫、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等;第3类是营自生生活或寄生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现发现它们可以偶然在人体寄生,如棘阿米巴原虫、东方次睾吸虫等;第4类是新出现的人体寄生虫病。据WHO报道,自年以来已发现数种新的寄生虫病(表1-1)。表1-1年以来新发现的寄生虫及所致疾病2.再现寄生虫病目前再现的寄生虫病主要有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棘阿米巴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贾第虫病、包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再现寄生虫病大多发生在原流行区的人群中,但也有发生在原来的“非疫区”。WHO()报告,世界各地疟疾发病数量迅速增加,与自然界厄尔尼诺现象相伴出现,每年发病人数高达5亿,仅年就造成~万人死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众多、卫生条件较差,有包括寄生虫病在内的多种传染病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群寄生虫感染谱不断发生变化,一些机会致病性原虫病、旅游者疾病、宠物和食物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时有报道,甚至造成群体感染和局部流行。因此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原因不明疾病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管晓虹)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当前寄生虫学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寄生虫学向现代寄生虫学过渡的知识更新时期,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寄生虫学的学科内容也在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出现了免疫寄生虫学(immunoparasitology)和分子寄生虫学(molecularparasitology)等新的学科分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丰富和发展寄生虫学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由于寄生虫病仍然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利用新的科学技术,解决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一直是寄生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TDR强调的重点研究问题涉及寄生虫病防治策略、特别是现场应用的研究;寄生虫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抗寄生虫新药,疫苗和诊断技术及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媒介防制技术,特别强调最大限度地采用新的科学和技术;更新对疾病模式和防治有影响的社会、经济和行为学研究;进一步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以促进科研人员的技术交流和寄生虫病防制知识的普及。(李雍龙)(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