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 http://pf.39.net/bdfyy/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柴火灶逐渐被燃气灶/煤气灶取代,古老的中药——灶心土,变得越来越稀有啦~

柴火灶大家看过吧?

柴火灶

灶心土

那什么是灶心土呢?

灶心土其实是烧杂草与木材的土灶内的焦黄色泥土,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火烤,严格意义上讲,这种土和正常的土已经不一样了。

灶心土,有个别名,叫“伏龙肝”。

至于为什么叫伏龙肝,阿新引用了网上的资料,感兴趣的自己看看:

伏龙肝之名,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一向以食为天的古人,对烧饭的灶台十分敬重,因为他们相信其中必有神灵庇佑,此神即伏龙也。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一言以蔽之:“以灶有神,故号为伏龙肝,并以迂隐其名尔。”那么,什么样的伏龙肝方可入药用呢?李时珍引《雷公炮炙论》曰:“凡使勿误用灶下土。其伏龙肝,是十年以来,灶额内火气积久自结,如赤色石,中黄,其形貌八棱,取得研细,以水飞过用。”李时珍根据《广济历作灶忌日》云“伏龙在不可移作”,印证了前人的说法:“则伏龙者,乃灶神也。”最后,李时珍还对“肝”字作了重点阐述:“《后汉书》言: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见形。注云:宜市买猪肝泥灶,令妇孝。则伏龙肝之名义,又取此也。临安陈舆言:砌灶时,纳猪肝一具于土,俟其日久,与土为一,乃用之,始与名符。盖本于此。独孤滔《丹书》言:伏龙肝取经十年灶下,掘深一尺,有色如紫瓷者是真,可缩贺,伏丹砂。盖亦不知猪肝之义,而用灶下土以为之者也。”如上所述,“肝”字还确有所指,并非泛泛而言。按照陈舆的说法,在砌灶的土中放入一具猪肝,天长日久,猪肝与土合为一体,这样的灶心土才是名副其实的伏龙肝。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而灶心土本质就是土,因此直接就入脾胃经。

但是呢,灶心土的土,经过长年累月的“火烤”之后,吸收了大量的“火性”,火的特性就是给人带来温暖,烘干水湿,因此灶心土经过火烤之后变得更加的温性和燥性,原来大地(相对于天而言)性柔,敦厚,受纳万物,但是灶心土的土经过烈火长期的淬炼之后,有种“百炼成钢”意味,性质变得刚猛,因此攻伐力比较强,专攻脾胃湿气,以及一切积滞等阴寒邪气,又因为它带有“火性”(温性),所以特别的“扶阳气”,尤其扶助脾阳,好比一个孱弱的君主遇到了一个强力的国师,慢慢被教导成有能力的样子,脾主统血,因脾阳虚而不能固摄血液导致的各种出血症,服用灶心土效果特别好!

《金匮要略》经典名方“黄土汤”,温脾阳,养血止血,君药灶心土就用到了2两(古制约60g)哦~

下面介绍下灶心土到底有啥功效吧?

灶心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镁等,功效嘛~

灶心土

辛,温

归肝、脾、胃经

温中燥湿,和胃,消肿,止呕,止血,止泻

治呕吐反胃,脾胃虚寒,脾虚久泄,呕吐恶心,遗精,妇女妊娠恶阻,痈肿溃疡,各种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

继续上述的脾虚的问题,中医认为脾有“统血”的功能,统,即统治,统摄,稳固住血液,不让血液流出脉道之外,因此脾虚的人,统摄的能力差,血液不能按照正规渠道(血脉)运行,机体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出血症,而灶心土有健脾燥湿的功能,湿去气自健,那么脾统摄血液的能力也会恢复,各种出血症也会得到缓解。

灶心土不只能调理出血的问题,它还有“燥湿”和“固摄”的作用,皮肤有湿疹,水肿,妇科的白带问题(湿浊)都有调节作用,稳固表现在能固精气,防止泄精,以及安胎的作用。

这么解释,下面的功效理解起来也会容易点吧。

①《别录》:"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

②《日华子本草》:"治鼻洪,肠风,带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

③《本草蒙筌》:"辟除时疫,安眙。捣细,调水服之。"

④《纲目》:"治心痛狂癫。妊娠护胎,诸疮。"

⑤《本草备要》:"调中止血,去湿消肿。"

⑥《陆川本草》:"治小儿慢惊。"

关于灶心土的

灶心土扶阳燥湿的作用很强,阴虚、失血过多及热证呕吐反胃忌服。

如果体质比较燥,没什么湿气,不要用!

①治反胃:灶中土,用十余年者,为细末,米饮调下三、二钱许。(《百一选方》)

②治心痛冷热:伏龙肝末,煮水服方寸匕。若冷,以酒和服,瘥。(《救急方》)

③治吐血、泻血,心腹痛:多年垩壁土、地炉中土、伏龙肝。上等分,每服一块如拳大,水二碗,煎一碗,澄清服,白粥补之。(《普济方》伏龙散)

④治吐血、鼻血不止:伏龙肝半升。以新汲水一大升,淘取汁和蜜顿服。(《广利方》)

⑤治下血先便后血:甘草、干地黄、白肃、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金匮要略》黄土汤)

⑥治妇人血露:炒伏龙肝半两,蚕沙一两,阿胶一两。同为末,温酒调,空肚服二、三钱,以知为度。(《本草衍义》)

⑦治产后血气攻心痛,恶物不下:灶中心土研末,酒服二钱,泻出恶物效。(《救急方》)

⑧治小儿丹毒:多年灶下黄土末,和屋漏水傅之,新汲水亦可,鸡子白或油亦可,干即易。(《肘后方》)

⑨治小儿重舌:灶月下黄土末,苦酒和涂舌上。(《千金方》)

⑩治小儿脐疮,久不瘥:伏龙肝,细研末敷之。(《圣惠方》)

⑾治臁疮久烂:灶内黄土(年久者研细末)、黄柏、黄丹、赤石脂、轻粉末等分。清油调,入油绢中贴之,勿动,纵痒,忍之良。(《济急仙方》)

⑿治聤耳:伏龙肝细研半两,以猪膏和拈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日再易,夜一易。(《圣济总录》)

⒀治痈肿:伏龙肝以大酢和作泥,涂布上贴之,干则易之。(《千金翼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删。

帅气迷人的阿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