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来源:郑学农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说起来我和中医原来是互不相识的,在老家做村童时,常听到老人说起东头老高先儿治疗常见病的用单方的故事倒也有趣,小孩大人发烧、拉肚子、恶心、呕吐这几种常见病,高先儿就说单方,治病还不花钱,什么糊坷垃—灶心土(伏龙肝),竹竿青(竹茹),井绿醭(井苔)、姜放一起熬着喝,两三天就好了,这就我早期接触中医的故事。稍微大些,爷爷就讲到孙思邈江南看病的故事,说孙思邈是神医,年轻时看病却也不少失误,在江北行医时,大约也没有行医证什么的,看病呢,几乎所有的病人经过他的诊视后,本来看似不太重的病症,一看竟然断为死症,果然这些人几天后竟然就归天挂了,后来舅舅就试试外甥究竟是神医还是故弄玄虚,去前用槐豆煮水把脸染的乌青,去骗外甥,结果孙思邈一看大惊失色,说舅舅你这是槐毒入内,没救了回去吧,几日后,舅舅就过世了,江北断人死。后来到了江南,有一家正出殡,孙思邈看见地上有新鲜血迹,就喊住出殡的人群,说江南什么规矩,活人也要埋么?众人不解,问起原因,所说棺材里人没死,不信打开看看。原来是为产妇,难产死的,孙思邈就在妇人合谷穴扎了一针,病人竟然活过来了,假死哦,这件事对我震撼很大,世间真有这样的神人!这是我接触到的民间神医的传说,充满的向往和敬仰,能够成为这样的医生多好!小学五年级时,父亲从大西北回到家里,他是文革前的西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的,回到家里,拿着人医的书本看看就能够给人扎针灸,一天到晚没闲着,疗效不错,传遍了大街东西两头,都说父亲人好,技术高,家里人常常引以为自豪,中医省钱治病。所以街上的老中医走在路上,总是有人邀饭,热情相迎,家人说这种邀请是真诚的,巴不得真的和自己一起用饭,虽然那时家家困难。中医植根民间,宛如自己的亲人近邻,老中医凭着一根针,几样草,就是健康的希望所在。所以人们会像尊重长辈和族长一样,也是平民最羡慕的职业,这就是小时候对于中医的全部认识了。高中毕业后第二年,正赶上高考恢复,我拼了两年,最终被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药大学)录取,通知下到了我工作的畜牧场。我不知道什么是中医,还生怕最终上了个中专,进了校门,才了解到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随着学习深入,对于中医的博大精深才有了初步的了解,奇妙的表述方式就像穿越上古的传说故事,其对于疗效的期待也是凿凿有据,于是我就对于专业有些痴迷,回乡后碰到合适的病症就放手一试,果然真是神奇了!有一位阿奶患了产后中风,据说嫁到这里时就是蒙着被子来的(二婚)。冬夏棉衣裹身,不敢丝毫见凉,脸上贴满了各种止痛膏,头戴棉斗篷,门垂厚帘子,身上津津汗,总喊浑身痛,夏天日中才敢走出房间,依在门前晒太阳,过午立即回房,拉紧门窗,如此不一而足。我对照书本,觉得是太阳中风表虚症,开了几副桂枝汤加味,不想,年底我回到家里,阿奶跑到我家里,自己家里攒的鸭蛋鹅蛋什么都给我拿来了,连连感谢我救了她的命,不仅夏天破天荒下地摘棉花,冬天可以到井上一气担了八挑水呢!真是神奇!张仲景的方子真好!这首医案我也破天荒发到了河南中医杏林苗圃栏(经方汗症一例)家人传为奇闻。我的中医之路就是这里起步的。在中医临床我坚守三十余年,不懈努力。最终医院还晋升了正高职称,这也是个奇迹!作者简介:郑学农:“中原民间名医”、“内科公认名医”。著有《杏林墨香》一、二、三卷。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9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