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西南的小山村丽水市庆元县月山村,由村民自发举办、男女老少参与,自编、自导、自演的“月山春晚”在每年的小年夜如期上演,至今已持续40年。一个个乡土味十足的节目延续了一代代的乡村记忆,“月山春晚”因而被誉为“中国式乡村过年之文化样本”。如今,它在润泽本村儿女的同时,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宾朋。从庆元县城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驱车一个小时,近日记者抵达了月山村——▲月山全景周勇摄40年前,“原生态春晚”走起锅碗瓢盆当成架子鼓,竖起的啤酒瓶、炒米的铁皮箱、灶堂的勺子、吃饭的筷子,凡是能发出声响的生活和劳作物件都拿上舞台当乐器……在“月山春晚”博物馆,记者从一张张老照片和一件件老物件中,看到了当年“月山春晚”的原生态模样。那是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万物复苏。春节临近,这个地处深山的小山村却没什么过年的气氛,冷冷清清的。村民吴绍利灵机一动,和几位同样有着文艺爱好的村民聚在一起,在自己的家里敲起锣鼓,拉响琴弦,唱起民歌。村民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开心地笑、开心地聊、开心地唱……第一台“月山春晚”就此诞生,比年开始举办的央视春晚还早了两年。这是村民第一次以这种形式过年。▲当年“月山春晚”的原生态模样“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67岁的吴美妫还记得年的小年夜,在几盏煤油灯下,伴着悠扬的二胡,她第一次面对父老乡亲放声歌唱。那时,她在村里做裁缝,丈夫做木匠,有4个孩子。从那以后,她不仅当演员,有时还要当总导演,丈夫也成了春晚的摄影师,两个女儿从小就学习二胡、凤凰琴等,一家人都成了“月山春晚”的“主角”。春晚为何会诞生在月山?恐怕不是村民自娱自乐搞搞气氛这么简单。村里老人告诉记者,这个不到人的小山村,首尾不到三里的溪水上就有5座古代廊桥,村子里还有圣旨门、吴文简祠、马氏行宫和云泉寺等古迹。▲“月山春晚”与我国改革开放、乡村社会的巨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月山村党总支书记吴亦健说,多年前,吴氏家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耕读传家”为训,崇文尚礼、重教尊儒,经世代沿袭,蔚然成风。明清以来,小小的月山村名列仕籍者多达余人,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地、文化之乡。逢春节举行演乡戏、唱花灯等民间艺术活动,在月山村是有传统的。“月山春晚”根植于月山村上千年耕读文化的演变历史和集体记忆,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我国改革开放、乡村社会的巨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有着强烈的亲和力与强大的生命力。40年间,从星火到燎原持续举办40年,“月山春晚”从村民家中办到了公路边、小学操场上,又到了村里的文化礼堂,直至走出山村。吴艳霞是土生土长的月山人。村里的老小喜欢叫她山妞。对山妞来说,月山是生命开始的地方,更是她梦想起步的地方。从0年开始,她每年都会回乡参加“月山春晚”。在山妞的倡导下,村里成立了一批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月山芽儿”演出队伍。每到春节,这个团队的队员就会从天南海北回到村里,参加节目排演。▲年“月山春晚”掠影庆元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杨清告诉记者,每年除夕将近,月山村一天比一天热闹。特别是除夕一大早,村民就会在村大会堂的街道中央摆上米多长的圆桌宴席,宴席上摆满了从石舂臼取出的热腾腾的黄米粿和飘着诱人香气的火锅菜肴。这一天是月山村民老老少少忙碌且快乐的一天。团圆宴毕,夜幕降临,村里的大会堂就成了村民的生活剧场,容纳千人的大会堂里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在这里,没有台上、台下之分,演员与观众早已融为一体,演的人可以看,看的人可以演,整场活动下来,笑声、掌声、喝彩声不断。”杨清说。锣鼓一响,好戏开场。勤劳智慧的村民把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中、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的灵感,编排成一个个节目,把编草鞋、打稻谷、犁秧田等充满乡村气息的劳作场景搬上舞台。《农活秀》作为保留节目,主要表现的是祖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村民们换上以前穿的衣服,拿上农具表演种地、除草。参与表演的村民说:“演起来根本没有难度,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作为“月山春晚”的主力,4年,从北大进修班返乡的吴艳霞动起了把“月山春晚”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的念头。也是这一年,持续举办了20多年的“月山春晚”开始受到媒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ycjb/1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