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到了,明日申时就是寒露节气交节的时间,那么寒露节气都有哪些习俗呢?寒露节气“不忘四件事”,分别指的是什么?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从而形成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气的增长过程为不断发散和上升,阴气的增长过程为不断收敛和下沉。立春之后,随着太阳的北移,地表炎热的空间不断扩大和上升,迫使冷空气层不断升高,温度也逐渐往地下延伸。

一直到夏至时,阳气升至最强,地面炎热的空间达到最大。夏至过后,太阳开始南行,高空的冷气层逐渐下沉,地下的冷气层也在不断上升,迫使中间炎热的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将整个空间笼罩在寒冷之中,就到了冬季。冬至之后,阳气再次上升,往复循环。

寒露节气是戌月的开始,此时隐藏中的火气已经耗尽,金气开始隐藏,水气开始显现。水为至阴之气,水气的显现也就是寒气从地面升起来了。同时高空的冷气层也在不断下沉,有温度的空间越来越小,此为阴气收敛的过程。

所以寒露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寒气出现,金气开始隐藏,火气耗尽。寒露为戌月之始,故而戌为火库,是火的结束之地,戌中藏着戊土、辛金和丁火,就像一座小庙一样,里面燃放着蜡烛,是未土冷却之后所变成的干燥之土。

寒露节气有啥习俗?

一、埋炭避火

立秋之后,火气进入土中,就变成了未土,所以未土就是午火刚刚熄灭的高温之土,未土中有火可以生金。随着金气的增长,隐藏中的火气也在不断消耗,未土的温度也在不断下降,当未土中的火气耗尽之后,就变成了戌土。当金气进入戌土之后,寒水之气就开始显现了。

所以戌土就是火的结束之地,为火之墓。而寒露节气正是戌月的开始,于是每到寒露这一天,人们就会将炭火埋于地下,以防止火灾。《千金方》说:“是月于戌地开坎,深二三尺,埋炭五斤,土覆。戌为火之墓,以攘火灾”。

将炭埋于土中,也就是戌土,是未土冷却之后所形成的干燥之土。正所谓“水火无情”,水只有在河道中流淌,才能灌溉农田。火只有在灶台里,才能做饭,一旦水漫河道,火出灶台,就变成了灾难。所以古人在寒露节气埋炭止火,以祈求冬季无火灾。

二、藏脚避水

寒露节气是金气隐藏,冬水之气显现的开始,水为冬季的寒气,为至阴之气。水气的显现也就是寒气从地面冒出来了,并且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如果此时光脚挨着地面,不断上升的寒气就会随着脚进入身体,所以寒露要将脚藏好。

民间有句谚语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就是因为寒露之后,冬水之气开始显现,而脚是距离心脏最远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寒气入侵之地,因此寒露之后不再光脚,以免被不断增强的寒气侵扰。

三、吃“戌土”

寒露节气是戌月的开始,戌土是未土冷却之后所形成的干燥之土,而未土就是在午火的高温之下所形成。所以戌土就是经过大火焚烧,冷却之后的燥土,也就是“灶心土”。经过长时间的柴火燃烧,烧成了焦黄色,就是灶心土,又叫“伏龙肝”。

正如《本草》中说:“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所以灶心土就是戌土,从寒露节气开始进入戌月,戌土对应脾胃,为五谷之腑。因此寒露吃戌土,可以顺应季节的变化。

四、不悲少洗

过了寒露之后,雨水减少,天气干燥,夜已凉,露水即将凝结成霜。所以寒露之后,人们往往有一种口干舌燥的感觉,就是因为缺水了。因此寒露之后洗澡不要太过频繁,容易缺水。此时冬水之气开始显现,收敛的力量更强了。

由于辛辣之物是发散的,所以寒露之后要减少辛辣之物,早睡早起,与鸡俱兴,宜食麻以润燥。于是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寒露节气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此时盛开的菊花就是这个节气大自然力量的结晶。所以寒露节气喝菊花茶,就成了一种古老的习俗。

俗话说:恐伤肾,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此时正是落叶飘零,万物萧条之时,最容易让人产生悲凉之感。自古就有“伤春悲秋”一说,因此要保持好心情,不悲伤,不忧思,心情好一切都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hxcf/1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