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是一种常用中药,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术(包括苍术、白术)”。南朝名医陶宏景曾提及术有白术、赤术二种,后来宋代名医寇宗爽正式将其区分为苍术、白术。有的人胃肠道非常敏感,去外地时容易水土不服。白术具有“厚肠胃”的作用,是“脾胃之正药”,能够健脾燥湿,强脾胃。

白术baizhu

于术、冬术、浙术、山蓟、山精。

MacrocephalaeRhizoma。

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根茎。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大,略呈拳状。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木质化,具不明显纵槽。单叶互生;叶片3深裂,偶为5深裂,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叶缘均有刺状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凸起显著。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膜质,覆瓦状排列;基部叶状苞一轮包围总苞;花多数,着生于平坦的花托上;花冠管状,淡黄色,紫色先端5裂;雄蕊5,花药线形,花丝离生;雌蕊1,子房下位,密被淡褐色茸毛,花柱细长,柱头头状。瘦果长圆状椭圆形,微扁,被黄白色茸毛,冠毛羽状。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林边及灌木林中。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产于浙江于潜的“于术”、安徽徽州地区的“徽术”品质为佳。

霜降至立冬采挖,除去茎叶和泥土,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即可。烘干者称“烘术”;晒干者称“生晒术”,亦称“冬术”。

1)白术: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土白术:取白术片,用伏龙肝细粉炒至表面挂有土色,筛去多余的土。每白术片kg,用伏龙肝细粉20kg。

3)炒白术: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至焦黄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蜜炙麸皮。每白术片kg,用蜜炙麸皮10kg。

根茎略呈圆柱状块形,下部两侧膨大,长3~12厘米,直径2~7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纹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的茎基和芽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黄色至淡棕色,并有棕色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有裂隙。气清香,味甜微辛,嚼之略带粘性。

性温,味甘、苦。归脾经、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用量6~12克,煎服;或入丸、散;或熬膏。用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以上引自《中国药典》版)

1)治脾虚胀满:白术60克,橘皮克。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宽中丸)

2)治痞,消食,强胃:白术60克,枳实(麸炒黄色,去穗)30克。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内外伤辨惑论》引张洁古枳术丸)

3)治自汗不止:白术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要方》)

4)治风瘙瘾疹:白术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要方》)

5)治嘈杂:白术(土炒)克,黄连(姜汁炒)60克。上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百余丸,姜汤下。(《景岳全书》术连丸)

本品原名术,其始载本草《神农本草经》并无苍术、白术之分,后世本草才逐渐分开。《本草经集注》曰:“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本草图经》曰:“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冈上,……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本草纲目》曰:“白术,桴蓟也,吴越有之。人多取根栽莳,一年即稠。嫩苗可茹,叶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本品相符。明万历《杭州府志》曰:“白术以产于潜(今浙江省临安县境内)者佳,称于术。”可见浙江所产于术,自明朝才开始有记载,并认为于术与白术为同一种植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hxcf/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