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因疗效好、副作用小、治病求本等优势备受患者青睐,但病友普遍对于中药具体怎么煎煮,有哪些注意事项等并不了解。不正确的煎药方式会严重影响药效,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其实煎煮中药,大有学问。

煎药容器的选择

煎药容器对药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影响,煎煮容器当以陶瓷、砂锅为佳,当前市面上常用的电砂锅、电陶瓷锅,方便快捷,也是可以使用的。其次为不锈钢锅、搪瓷锅等,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注意煎药时不宜使用金属容器,因铁、铝、铜、镀锡等金属器具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过程中会游离出金属离子,可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煎药质量和临床疗效。

2

预处理

第一步:

“查”:检查药物是否有霉变、变质的情况。

第二步:

“泡”: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会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

花、草、叶可浸20分钟;

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

注意:中药饮片在炮制加工过程中已经过净制处理,所以一般中草药不需要清洗,以免成分丢失。

3

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等。忌用反复煮过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药。

2、煎煮水量:加水量一般以盖过药面3-5厘米为宜;理论计算是按每1g中药加水10mL计算,将总水量的70%用于头煎,剩下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火候: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煎药时,先用武火(大火)煮至沸腾,然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

4、煎煮时间:煎煮时间从沸腾后计算,具体要求如下:

(1)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2)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3)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5、煎煮次数: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药成分。

6、服药:煎煮后及时滤出煎液,并将每次的煎液混合,药液应保持在-毫升,小儿可根据实际情况,浓缩至-ML。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两次服用时间应间隔4-6小时。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用,则取决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4

特殊处理

我们经常会看到处方上会有先煎、后下等字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药物煎煮方式不同,所以根据药物性质不同,有些药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煎汤代水、冲服、泡服等特殊方法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1.先煎: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川乌、草乌等毒性大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为了缩短煎药时间,避免因长时间煎药导致有效成分丢失。常规操作是:待其他药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药煎煮5-10min即可。这些中药有:①气味芳香类中药如砂仁等;②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如钩藤、番泻叶等。

3.包煎:把需要包煎的药物装入布袋中与其他药物同煎,主要包括:1.含黏液质较多的药物,这类药物在煎煮中易黏锅糊锅底,比如车前子、葶苈子。2.含绒毛的饮片,包煎可避免绒毛掉入药汤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如旋覆花,枇杷叶,辛夷等。3.粉末类药物,粉末容易浮在药液表面,包煎可以避免其漂浮,例如蒲黄、海金沙、蛤粉等。

4.烊化:就是将胶类中药加入已煎好的药液或清水中加热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响其他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锅底,如阿胶、鹿角胶等。

5.煎汤代水: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或泥土类容易污染药液的药物需要煎汤代水,可以先煎15~25分钟,去渣取汁在和其他药物同煎。如玉米须、灶心土等。

6.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如三七、羚羊角),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

7.另煎: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应单独另煎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

8.泡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西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jbzl/1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