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猴文

第10篇

休假在家,央求妈妈用大锅给我烙韭菜盒子,我在灶下烧火,望着熊熊火光,脑海里沉下一片思绪,絮叨一篇。

1.

灶,是农村每家必不可少的炊事设施。

农村砌灶台是一门技术活,它的垒砌也有一定的学问和窍门,灶台砌得好,不仅灶好烧,不呛烟,节约柴禾,而且连着的炕也热得均匀。

烧火也是一门技术活,窍门是,灶膛里的柴火不能太多,柴火架空,火心要空,这样才能把火烧火。那时妈妈总是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炒菜时要烧得旺旺的,炖菜时要小火慢慢地煨。

以前,家里的铁锅都是木头锅盖,木头锅盖最好的材料是松木,松香混着饭菜香总是让人胃口大开。

妇人们在锅台前不停转,锅里的美味是劳作的人一天的期盼,小孩子也永远好奇锅盖下又有什么好吃的。

2.

烧不同的柴火也有不同的讲究。

玉米秸秆最热炕,但是最麻烦,秸秆体积大,要在外面轧几刀再往灶膛填,秸秆容易着火。后街的邻居家男人半身不遂,自己坐在灶间烧火做饭,结果火连出来了,扑不及也跑不及,引燃了衣服,全身烧伤。

豆秸比较实,通常填一口进去,火压在低下,扑腾不起来,这会儿需要拉一下风匣子或打开吹风机。注意!此时一定要离灶膛口远一点,有了风的助力,压在底下的火会呼一下扑出来,你的头帘、睫毛可能不保,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木柴最耐烧,通常用来做费事费时的菜,几根木柴放进灶底,火苗雀跃,锅里猪头猪肘子猪蹄猪尾巴咕嘟咕嘟,肉香四溢。

3.

灶膛也是小孩们的美食烹饪地方。

挑不大不小形状均匀的地瓜,放在灶膛里用滚烫的柴火灰埋起来,半个时辰后,迫不及待剥落那层滚烫的焦皮,咬上一口,烫在嘴上,甜在心里,往往吃的一嘴一手的黑灰。

还有一个小时候的特色美食,就是在灶里烧麻雀,这边叫“家雀(qiǎo)儿”。从房檐下、粮仓等各种地方掏到家雀儿,结束它的生命后,埋进灶中泛红的柴灰里,随即就能闻到一阵毛发烧焦的味道,小时候等待的过程总觉得很漫长,终于可以吃了,烧好的家雀儿只有成人大拇指大小,我熟练地拽下头,身上的皮一扒,扣去内脏,先吃胸脯,吃的小心翼翼,肉太小,满口口水咀嚼出吧唧声,啊,人间美味,最后再仔仔细细嗦啦骨头。

这绝对是小时候的珍馐之一。

4.

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向文明迈了一大步,所以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

家家户户的灶上都供奉着灶王爷神像。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每年腊月二十三,也称为小年,就是祭灶的日子。在灶王爷像前供上灶糖,酒水。传说灶王爷是个爱打小报告的神仙,神像两边的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在他升天汇报这天,给他嘴上粘上糖瓜贿赂他,多说点甜言蜜语,不要瞎汇报。

经过一年的烟熏火燎,灶王爷旧像揭下焚烧,换上新像。

5.

过了二月二,年才算完。“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大连的农村流传着“打粮囤”的传统。在自家院子里用草木灰画圈做“粮囤”,再画上梯子,最后在“粮囤”里面放上一把五谷杂粮,寓意来年五谷丰登。

草木灰是很好的肥料,晚上是不掏灰的,一是起烟尘,二是灰烬的余热还可以温存很久。

小时候,最好的叫早就是一阵一阵扒锅底灰的声音,在炕底下咕咚咕咚滚过,该起床了。让人温暖又自觉。

灶心土又叫伏龙肝,为经年柴草熏烧而结成的灶心土,是止血良药。真不是胡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辛温,无毒。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疟疾,咽喉口舌一切诸疮。”

灶火,疗愈身心。

6.

以前,灶台是大家庭得以维系的关键,没有大锅饭,就没有大家庭的团圆。

如今,灶台由大变小,由粗陋变精致,锅的尺寸也随之变小。厨房里也多了电磁炉、电饭锅、电饼铛、烤箱、微波炉等各种厨房家电。家里也有了暖气,不再依赖灶炕取暖。

烧火做饭成为农村正在消失的记忆。

祭灶神、打粮囤这些传统也逐渐消失。

路修好了,房子修漂亮了,可是地却荒了,炊烟少了,人都走了。

大家族的农耕时代一去不复返。

熊熊的灶火还在燃烧,今天妈妈杀了鸡,鸡必须用大锅炖才好吃。我依然帮忙添柴烧火。

她在灶上切菜,下锅,放佐料,挥锅铲,锅里的菜滋滋作响,香味阵阵。

我把火烧得旺旺的,柴火霹雳巴拉作响,火焰照的脸通红,全身暖暖的。

燃烧的灶火,呛人的柴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灶神的化身,是家的味道,是烟火气的源头。

却,越来越少了。

侯小猴自留地

揪着头发把自己从生活的泥淖中拔起来

生活/拍照/卖大公鸡

谢谢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殿的危害
皮肤病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jbzl/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