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择水
茶与水的关系 古人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可见茶的饮用离不开器具和水。不同的水质可以孕育出不同的杀味,古人很早就懂得了水的重要性并得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如陆羽《茶经》中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烹茶取水 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与讲究 自从唐宋以来,人们对烹茶用水的要求逐渐总结出五个字“清、活、轻、甘、洌”,这五个字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水质的“清、活、轻”和水味的“甘、洌”。水质的“清”,是相对于“浊”而言的,就是“澄之无垢、挠之不浊”。明代的田艺衡论水的“清”,说“朗也,静也,澄水貌”,将“清明不淆”的水称作“灵水”。作为一般常识,饮用之水尚且要洁净,何况是烹茶的水呢?不洁净的水烹出来的茶汤自然就混浊,而不人人跟。只有水质清洁并且没有杂质,而无色透明,才能显现出茶的本色来。陆羽在《茶经》列举的漉水囊,就是在饮茶煎水之前用以过滤水里面的杂质的器具。宋代时,斗茶的标准中就有一项是茶汤以白而稍带青色为佳。当时斗茶用水的第一标准就是水的清洁,要求“山泉清洁者”。宋徽宗说有的江河之水,有“鱼鳖之腥,泥泞之”,这样的水“虽轻、甘,无取”。 水的清洁,一方面在于选择水泉,另一方面在丁保养。关于后者,古人是通过将白石等物放入水坛的做法来加以实现的。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养水味道,并能澄清水中的杂质。田艺衡认为:“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水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还认为:“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还有一种方法足以石子洗水,即将洁净的石子盛到有孔器物中,将水淋于其上,这样水中的杂质就被滤去了。 除了泡茶的方法和泡茶的步骤之外,水也成为了泡茶的关键。有一句话说的好,“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以上的这句话正是说明了泡茶的用水与茶叶之间那种深刻的关系。如此一来,很多人会问什么样的水才能泡出好茶?所谓水乃是茶之载体,一说起茶,自然就要谈及水了。那么,本文就一起和大家探讨一下,有关于泡茶用水的艺术。 明代的许次纾曾经在其所著作的书——《茶疏》之中写道:“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沦茶也。"由此可见,在泡茶的艺术之中,对于该怎么选择用水非常重要。而且,对于用水的选择,要求的就是一个“真”字,即“真水”。关于泡茶的真水,其标准一般涉及到水质和水味两个方面。水质的要求就是活、清、轻;而对于水味的标准要求就是要甘。 在宋朝,非常流行斗茶。而所谓的斗茶,所强调的就是茶汤的颜色要白,因而这一斗茶活动对于水质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山泉水,因为山泉水最为清冽。而到了明代,对于水清的要求依然没有改变,明代熊明遇曾说过:“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这也正体现出了泡茶所用的水必须以“清”为上。 在生活之中,人们所饮用的水大多都是质地洁净的,这是相对于浊来说。而泡茶所用的水,比起生活之中的水要更为澄澈且干净。古人在泡茶的时候,除了泉水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澄水、养水的方法。比如,《煮泉小品》的作者田艺衡曾经在书中记载,“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此书之中所记载的就是以石养水的方法,还别有一番情趣。罗廪在《茶解》之中也说过:“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一”这就是古人常用的灶心土净水法。 到了清朝,最喜欢因此的名人当属乾隆皇帝,可谓是品泉评茶的行家。陆以湉曾在《冷庐杂识》中说,每次只要一出巡,乾隆都会带上一只特制银斗,用来“精量各地泉水”,并以质量轻重排出优次。因为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最轻而且味道甘美,乾隆还将这里的水定为“天下第一泉”,专用该水来泡茶。可见,乾隆皇帝所喜欢的水,以轻者为佳。而从现代的科学角度来说,水之轻、重,就像是如今所说的软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它们会与茶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茶汤的口感。因此硬水不宜用来泡茶,软水才是理想的泡茶用水。古人泡茶用水的讲究水里的甘、洌 古人在水昧上要求“甘、洌”。“甘”就是水含在嘴里有甜美的味道,“铡”,即水含在嘴里有清凉的感觉。古人泡茶用水的讲究水里的甘、洌古人也把甘洌称为甘冷,宋代的诗人杨万里就曾写过“下山汲井得甘冷”的诗句。还有人将其称作甘香,础艺衡认为:“甘,美也;香,芬也”。还认为:“泉惟甘香,故能养人”。曾说:“昧美者日甘泉,气芬者日香泉”。实质上他在这里所提到的香,也是水的一种味道。在古人看来,对饮茶用水来说,水味的甘很重要。明代的屠隆认为:“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水昧甘甜和苦涩的分别在今天仍是很容易品味出来的。在大自然中,有些水,只要用舌尖舔一下,舌尖乃至满口都会产生甜丝丝的感觉,而有些水则相反。古人认为雨水最具甜味,其中又数江南地区梅雨时节的雨水最为甘甜,明代罗廪在他的《茶解》中写道:“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水的冷铡,也是古代煎茶用水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古人认为水“不寒则烦躁,而昧必啬”,“啬”的意思就是“涩”。当然并不是清寒冷洌的水就一定好,田艺衡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其濑峻流驶而清、岩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这些长期滞留在阴寒山潭中的“死水”,人们饮用之后,对身体是很有害的。 关于冷洌的水,冰水是古人最为推崇的。早在饮茶之风盛行之前,古人就有饮用冰水的记载。近代人秦王嘉在《拾遗记》中写道:“蓬莱山冰水,饮者千岁”。这虽然描写的是神仙的生活,但可以反映出古人将冰水和甘泉视为同类的观念。唐宋时期,人们用冰水来煎茶的证据很映出古人将冰水和甘泉视为同类的观念。唐宋时期,人们用冰水来煎茶的证据很多,唐代诗人郑谷留有“读《易》明高烛,煎茶取水冰”的诗句,宋杨万里写下“锻圭椎璧调冰水”的诗句,这些都是古人融冰水以煎茶的明证。此外,古人还喜欢用雪水来煎茶,这是因为雪水既甘甜又清冷,陆羽的《茶经》中就将雪水列为煎茶的水之一。雪水,被古人认为是“天泉”,在《红楼梦》中,有妙玉将雪从梅花上扫下来,珍藏5年之后用来烹茗的故事,故事虽然是小说家杜撰,然而却并非完全想象而没有现实根据。 烹茶取水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与讲究水质的“活”,是相对于“死”而言的,要求“有源有流”,而不是静止的水。古人对水的“活”有深刻认识,苏轼《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南宋胡仔对此十分赞同,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此诗奇甚!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田艺衡认为:“泉不活者,食之有害”。但事情也不是绝对的,激流瀑布之水,古人就主张不用来煎茶,这点陆羽《茶经》早已指出,田艺衡也持类似观点:“泉悬出为沃,瀑溜曰瀑,皆不可食”。因为这种水“气盛而脉涌”,缺乏中和淳厚之气,和茶不相合。水质的“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好水“质地轻,浮于匕”,劣水“质地重,沉于下”,这和现代所说的软水和硬水具有相通之处。 除去山水泉水江水井水这些地上的水,有追求的古人还喜用天落水(雨水、雪水等),天落水使用时多用旧年陈水,以其放后味更甘甜。清袁枚《随园食单》载:“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疏,陈则味甘。”雨水为古人赞美,所谓“阴阳之和、天地之施,水从云下,辅时生养者”也。现代研究认为雨水其中含有大量的负离子,有“空气中的维生素”之美称。饮用雨水应取“和风顺雨,明云甘雨。皆灵雨也”。雨水四季皆可用,但因季节不同而有高下之别,明屠隆《考槃余事·择水》:“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冽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皆以和风甘雨,得天地之正施者为妙。惟夏月暴雨不宜,或因风雷所致。”总结就是秋雨第一,春雨第二,冬雨第三,夏季暴雨最次。跟古人相比,我们烧水泡茶,简直弱爆了!关于雪水,《红楼梦》里对此有段精彩描述: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妙玉也是真风雅,要喝就喝梅花上的雪,连隔年存的雨水都入不了她的眼,不知道看到你用家里的自来水泡茶她会翻个多大的白眼呢。天寒地冻,家里又没存雨雪怎么办?敲冰煮水,“丹灶鹤归休炷火,茶瓯客访旋敲冰。”“认香寻梅亦不恶,敲冰煮茗宁皆非。”传说以前住在北极圈附近的爱斯基摩人出门在外与人交谈时,话一说出口就会冻成冰,对方就把那块冰小心翼翼带回家用炉火烤化掉,聆听里面的声音。想来古人敲冰也是敲下一块冻结的春光,炉火一煮,便是那满室鸟语花香。跟古人相比,我们烧水泡茶,简直弱爆了! 所以古人十分重视泡茶用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如果有幸得到一款好茶,没有相得益彰的好水来配,这茶宁可不喝。所以王安石会托苏东坡在瞿塘峡乘船时帮他舀一桶中峡水,所以苏东坡品尝到惠山泉泡的茶后欣喜异常,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所以当寒冬腊月友人前来时,他们会扫下梅花上的雪,会敲下溪流结的冰,烧水共品茗。 之茶阁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jbzl/2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正本清源中药功效歌诀
- 下一篇文章: 张锡纯医案慢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