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日本茶道,却不知中国是茶艺的祖先。中国茶艺博大精深,滋养出的茶文化更是深厚。它是杏花春雨的江南景,又是古色古香的民俗图,于清雅文静中显出一派从容气度。在中国诸多茶艺中,潮州工夫茶是一朵独具殊色的奇葩。

潮州工夫茶是“从古代的文人雅士、嗜茶者的‘斗茶’(‘斗茶’之风起于唐,兴于宋)沿袭发展而来的饮茶方法,堪称源远流长。潮州工夫茶,从前只供少数上层人士享用,并过于讲究“礼节”,且带有明显的小地方色彩,稍不小心,便有被视为“失礼”之嫌,带来诸多不便。现代人对从前诸多“陈规陋习”已不太了解,也不愿照搬,只注重于品尝。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之变迁,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工夫茶已在潮汕地区城乡逐渐普及,几乎家家户户,无论是饭余酒后,工闲假日,农闲小憩,或家人团聚,或亲友过从,随泡随饮,慢斟细品,在氤氲的茶香中,人情物理,家计国事,欢声笑语,构成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景。走出家庭,进入机关企业,从办公室到车间、工地乃至商店柜台,随处可见那一套套正在使用中的精巧玲珑的工夫茶具,到处可闻到沁人心脾的乌龙清香。

潮汕人出差、旅游,普遍带上轻便茶具或备些“代用品”,并必备冲泡工夫茶的茶叶。那些长期驻外或旅居异国他乡的潮汕人,多数改不了饮工夫茶的习惯,甚至有以是否会饮工夫茶来认同祖宗呢。

潮州工夫茶因其茶具精巧、工夫独到而得名。“工夫”二字,在潮州方言中有“本领”、“造诣”之意,与“功夫”相通;同时蕴含有“客气”、“用心”、“有心”之情。因而,工夫茶不但是一种特殊的饮茗方式,而且是人们交际往来的重要手段。

茶具

潮州工夫茶之“工夫”首推茶具。成套器具包括冲罐、茶杯、茶盘、铫(茶锅仔)、茶炉,以及茶炉的附属工具——夹炭的铁筷和煽风的鹅毛扇等。这些器具,缺一不可;陈列开来,蔚为壮观。这是其他饮茶方式无法比拟的,可见其“工夫”独到之一斑。

冲罐(有人称之为茶壶)是纳茶叶出茶汤之容器,为工夫茶具之主角。圆体扁腹,努嘴曲柄,有两、三、四杯罐之分,其腹直径分别为70~90mm。冲罐去盖,倒置于桌上,其口、嘴、柄均匀着地,三点在一直线上,工艺最佳;若置水中,平稳不沉,这是佳品的又一标志。制作冲罐的材质,有紫砂、陶、瓷、大理石等,以紫砂为优。

盖瓯——与冲罐同等功能,由盖、瓯、垫三件组成。瓯为主体,其状如钟,翻口;口的直径70~90mm,高60~70mm,底部30~40mm;就其容量而言,也有两、三、四杯之分。多为瓷质,也有石制成品。

茶杯精巧别致,杯高20mm,杯口直径不过50mm,分寒暑两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暑杯口略外翻,易散热。瓷杯洁白如玉,玲珑剔透;紫砂杯独领风骚;陶杯、石杯也受青睐。就茶客而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盛放茶杯、冲罐的茶盘,状似圆筒,由凹盖和筒体组成。盖的直径约mm,筒体直径mm,高80mm左右;凹盖中间有漏孔,废茶水蓄于圆筒内。因其既可盛杯罐,又可蓄废茶水,故也称茶船、茶池、茶海,取其状如鼓,也叫茶鼓。茶盘的材质更多:紫砂、陶、瓷、合金、大理石、塑料等。塑料茶盘不仅有圆筒形,而且有正方、长方、六角、梅花等多种形状。

上述茶具除精巧的形体之外,还彩绘或雕刻有各种字画或精美图案,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品茗之余,不乏鉴赏之雅趣,所谓赏心悦目者也。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之进步,工夫茶的烹水器具不断演变:最早是小木炭炉配搭茶铫(陶、紫砂、铜、合金)。茶铫(俗称茶锅仔)形似冲罐,但较冲罐稍大,非曲柄,而为长柄。炉具按其演变过程:由炭炉到煤油炉、酒精炉、电炉、电磁炉,尔后,由集炉、铫于一身的电热杯、电热壶或各种式样的电开水瓶所代替。电器比炭炉等无疑简便、快速且干净。

选茶

潮州工夫茶的特点之一是集中使用茶叶,茶汤以酽、醇著称。因此,它对茶叶的要求十分讲究,既不能选用未经发酵的绿茶,又不能采用充分发酵之红茶。唯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的乌龙茶(亦称青茶)最为适用。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且因为绿茶有香欠色,红茶有色欠香,乌龙茶则色香俱佳,只有乌龙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经常饮茶可以减肥强身健美、提神益思、消除疲劳、清火明目、延年益寿。而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益寿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为“美容茶”、“健美茶”、“长寿茶”。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

乌龙茶品种繁多,主要有台湾省台北县文山地区等地的“文山包种茶”;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凤凰镇乌岽山茶区的“凤凰单枞”(按其香型还可分为黄枝香、芝兰香、桃仁香、玉桂香、通天香等品种);凤凰镇石古坪的“石古坪乌龙”;福建省永春县的“永春佛手”;福建省安溪县的“铁观音”(乌龙茶之极品“茶中之王”);台湾省南投县凤凰山支脉冻顶山一带的“冻顶乌龙茶”;广东省饶平县坪溪镇岭头村的“岭头单枞”和“岭头奇兰”;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其珍贵品种就有几十种,其中“武夷肉桂”为高香品种,而“武夷大红袍”则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实为难得的稀世之珍;还有福建省建瓯、建阳两县的“闽北水仙”等,皆为乌龙茶叶之名品。

择水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所谓茶色、茶香、茶味便无从体现。因此,择水理所当然地成为饮茶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论水的主要标准不外乎两个方面:水质和水味。水质要求清、活、轻,而水味则要求甘与冽(冷)。

清,相对浊而言,用水应当质地洁净,这是生活中的常识。烹茶用水尤用澄澈无垢、“清明不淆”之水。为了获取洁净的水,除注意选择甘泉外,古人还创造很多澄水、养水的方法。田艺衡《煮泉小品》说:“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这种以石养水法,其中还含有一种审美情趣。另外,常用的还有灶心土净水法。罗廪《茶解》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心干土也,乘热投之。”有人认为,经这样处理的水还可防水虫孳生。

水虽贵活,但瀑布、湍流一类“气盛而脉涌”、缺乏中和淳厚之气的“过激水”,古人亦认为与主静的茶旨不合。

水之轻、重,有点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铁、盐等矿物质,能增加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对茶汤的色香味确有负面影响。

目前,茶界对饮茶用水所认定的水质,主要标准是:色度不超过15度,无异色;浑浊度小于5度;无异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PH值为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毒理学及细菌指标合格。

中国古代诗人陆游曾说:“泉为上,江为中,井为下。”意即泉水为泡茶首选之水。明田艺衡说:“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寒也称冽,泉而能冽,证明该泉系从地表之深层沁出,所以,水质特好。这样的冽泉,与“岩奥阴积而寒者”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大多是潴留在阴暗山潭中的“死水”,经常饮用“死水”,对人体不利。而被称为“天泉”的雪水,则甚宜于烹茶。

从前,临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取其清、活)烹茶者,有时江水稍浑,亦不需加什么白石、伏龙肝处理,只须投入一点明矾,搅动几下,静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其味不下山泉。此外,遍布城乡的水井,亦是工夫茶客最为方便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

治器与纳茶

有了茶具、茶叶和适当的水,就具备了饮工夫茶的基本条件。但在冲泡工夫茶之前,尚有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这就是“治器与纳茶”。

治器与纳茶:冲茶之前,当先烹水。候沸期间,可将一应茶具取出陈列就位。水初沸,先淋罐、淋杯,使其洁净、预热,谓之“治器”。倾出罐中沸水,即可开始纳茶。

纳茶的工夫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未来茶汤的质量,斟茶时是否顺畅,汤量是否恰到好处等环节。纳茶不及法,弊端多多,或才冲一两轮,罐(瓯)中茶叶顶盖而起,胀出壶面;或茶末入杯;或堵塞壶嘴,茶汤无法斟出,如此等等,烦人乎?烦!

纳茶之法,须从茶罐中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盖于层面。纳茶之量,应视不同品种而定。一般地说,福建茶条索卷结如螺头,叶片间隙小,纳进五六成即可;凤凰茶系条索强直,叶片相互架空,纳茶可至七八成。此外,还要参看茶叶中整茶与碎茶间的比例而作适当调整,碎叶越多,纳茶量越少。总之,纳茶须具一定的技巧与经验,但只要细心体会,多实践几次,自能“神明变化”,得心应手。

冲泡

纳茶之后,即可冲泡。冲泡是工夫茶之所以称为“工夫茶”的最重要条件,也是最能展示“工夫”的环节。有好茶好水和精巧茶具,倘不善冲泡,就不能称之为“工夫茶”。

冲泡工夫茶的“工夫”可概括为:冲点、刮沫,淋罐、烫杯,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八大要领。

冲点与高冲:铫嘴对着冲罐内缘冲入沸水,叫冲点。沿“内缘”而不可让水柱从罐心直冲而入,主要是保护“茶胆”——纳茶时苦心经营的茶层结构。如果开水直冲罐心,势必破坏“茶胆”,影响冲泡质量。冲点时,铫嘴与冲罐口距离略大,叫“高冲”。高冲方能使热力直透罐底,逼茶沫上扬。冲点要一气呵成,不可断断续续,以防冲出宋人所说的“断脉汤”。

刮沫与淋罐:冲点逼使茶沫(杂质)浮出罐口,即用罐盖沿罐口水平方向刮去,是为“刮沫”。然后盖上罐盖,再用开水淋顶(即“淋罐”),一则冲去罐上之沫,二则罐外追热。这样内外夹攻,以保证罐中有足够的温度,冬日烹茶,尤为重要。罐盖干时,即可斟茶。盖瓯因瓯口外翻,略大于瓯盖,故用盖瓯不宜淋罐,而是在刮沫之后,将首次茶汤倾入茶盘,再次冲点备斟。这样做的目的:一为“洗茶”,二起预热作用;再冲追热,也可弥补不能淋罐之不足。随着工业之发展而又发展不足,茶叶多受农药及空气中有害气体污染,故今人提倡不论使用冲罐还是盖瓯,均须过“洗茶”工序,即把首次茶汤倾掉。

烫杯:斟茶之前要烫杯,先为各杯盛满开水,然后提起一个茶杯侧立浸入另一茶杯中,并用拇、食、中三指分别扣住杯口和底沿,轻巧、快速地转动,务使面面俱到,里外均匀受洗受热。每个茶杯都要如法烫过,只有杯罐皆热,方能起香。

斟茶三步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斟茶与冲点正好相反,即冲罐靠茶杯要近,以免激起泡沫和发出滴沥声响,有失雅致,这是“低斟”工夫。同时还须切记不宜一杯接一杯依次斟满(因先出的茶汤较淡,后出的茶汤变浓),而是将杯摆成圆圈,冲罐嘴沿圈环转,务使各杯的浓度和分量一致,这叫“关公巡城”。循环斟毕,罐中余沥未尽,当须尽数滴出,并依次公平地滴入各杯中,美其名曰:“韩信点兵”。余沥不滴尽,浸在罐中,停留时间越长,味越苦涩,影响下一轮冲泡质量。倘若每轮都留下余沥,势必浸出有害物质,则“工夫”尽弃!又因为余沥是茶汤中最酽、最醇厚的部分,“韩信点兵”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绝非“耍花枪”。

“酒满敬客,茶满欺客”,这是斟茶者不可忽视的。潮州工夫茶杯小茶热,又须趁热尽饮,故不宜满斟,满斟则茶未到口先烫手。请人饮茶,本意是讲客气、讲礼节,倘烫到客人,客观上难逃“欺客”之嫌,岂不事与愿违?潮州工夫茶原有“茶满送客”的旧习俗,只是现代人多将这类旧习列入“陋俗”,不屑随便承袭沿用。

茶叶浸久,鞣酸等有害物质必乘机释入茶汤,对人体不利。而潮州工夫茶随泡随饮,且每轮滴净,不留余沥,不让有害物质有可乘之机,足见工夫茶之科学性。

品茶

品茶也有大学问,概括起来为“一闻(嗅)二饮三回味”。国人饮茶,一为解渴提神,二为品尝。潮州工夫茶虽二者兼而有之,但重在品味鉴赏。饮工夫茶时,端起茶杯接唇,先闻一下,吸入香气。此时清香扑鼻,沁肺入脾,直穿脑际,顿觉清爽提神;继而先呷一点,细细品尝,接着一饮而尽,胃暖口香,倍觉心旷神怡;最后还要翕口轻咂数下,斯时也,喉底甘润,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飘飘欲仙。正是:“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及工夫茶三味”。

潮州工夫茶因其茶具精巧、工夫独到而得名。“工夫”二字,在潮州方言中有“本领”、“造诣”之意,与“功夫”相通;同时蕴含有“客气”、“用心”、“有心”之情。因而,工夫茶不但是一种特殊的饮茗方式,而且是人们交际往来的重要手段。

茶具

潮州工夫茶之“工夫”首推茶具。成套器具包括冲罐、茶杯、茶盘、铫(茶锅仔)、茶炉,以及茶炉的附属工具——夹炭的铁筷和煽风的鹅毛扇等。这些器具,缺一不可;陈列开来,蔚为壮观。这是其他饮茶方式无法比拟的,可见其“工夫”独到之一斑。

点击原文阅读,参与“中国凤凰茶微社区”交流!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