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百家号文史领域春节特辑独家供稿!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关于其起源有很多说法,有起源于鲜卑说,女真说,也有学者认为起源于贝加尔湖南部高车人。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称谓先后有:犀毗、悉比、失比、失必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洗白、席白、锡窝……。“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明末清初才统称为锡伯。锡伯族春节是怎么过的?请看下文:

锡伯族春节习俗和汉族大同小异,他们比较重视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除尘迎新打扫室内外卫生,剪窗花,办年货,帖门神,祭拜祖先,送灶神。锡伯族在小年要吃“撒司更”,就是由豆角干,白菜,土豆,胡萝卜,五花肉做成的大锅菜,类似于东北农家菜“一锅出”。

送灶神,也就是“祭灶”。就是小年这一天晚饭后,取下灶王爷,灶王奶奶神像,在他们嘴上抹上灶糖,把神像与小马车(高粱秆制作)选个良辰一起烧掉。寓意是让灶王爷,灶王奶奶抢个好时辰,乘着神马车升天为神。在此过程中,全家人要一起跪下,叩头祈祷,祈求神仙保佑大家“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除夕之夜的主食,主要是杀年猪,炸晨子,烙年饽饽。这一天最大的特色就是在老人房间里挂“喜利妈妈”。“喜利妈妈”是什么?她是锡伯族的女神,能保佑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喜利妈妈”是锡伯族独特图腾传统文化和原始信仰的结合体,是由“喜仁妈妈”演变而来,有“子孙妈妈”“世袭奶奶”寓意。

喜利妈妈是如何制作的?她由一条大约两长多长的红丝绳,挂着各种与生活和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常见生活用品。红丝绳上可以挂着:弓箭,红绿布条,羊髀骨,吊篮,靴鞋,铜钱,木锹,嘎拉哈……等五品。

每个物品都由不同的寓意,小弓箭代表男孩,期望他继承先辈传统,长大能够成为骑射英雄。彩色布条代表女孩,希望她长大后精通女红,成为贤妻良母。吊篮象征一个儿媳妇盼望她传宗接代。小靴,小鞋代表多子多孙,铜钱表示男孩长大后会理财,小帽子代表有官运,长大能当官。小弓箭和彩条数量代表同一辈男子,女子和儿媳妇的数目。

喜利妈妈是锡伯族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遗迹,有了文字后,记事功能由家谱替代了。喜利妈妈作为民族传统习俗被保留下来,她包含了一个家庭众多信息,比如看到弓箭,表示这家有男孩,布条表示有女孩。喜利妈妈一般挂在老人的房间里,或者供奉在西屋内西北墙角上。从大年初一,一直挂到初五。

锡伯族十分敬重灶王爷,整个正月都不允许动刀,生灶。因此大年三十前,要烙好“发拉哈额分”(发面饼),份量是足够一个月吃的。此外,还要炖制一大罐“萨萨罕索吉”和“车勒”(菜肴),锡伯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除夕夜也会包饺子。

大年初一,锡伯族家家户户穿新衣争先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值得一提是,年三十包的饺子,要等到初一五更时分,才能把饺子下锅煮饺子,吃饺子辞旧迎新。

初二,锡伯族要吃面条,这是长寿面。汉族的人过生日要吃长寿面,锡伯族大年初二也要吃长寿面。媳妇在给自己婆家拜年后,初二这一天,开始回娘家拜年,拿上上好礼物,丈夫必须陪同一起去。锡伯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回娘家拜年的媳妇必须赶到太阳下山之前回到婆家,不能在娘家过夜。

初五,必须吃饺子,也称“捏破五”,寓意在新的一年里,把过去的恩怨隔阂全部抛弃,把人与人“隔膈”捏合在一起。过了初五之后,亲戚朋友要常走动,常往来,以包容之心为人处世。这一天还要缝补旧衣服,寓意事情圆满,顺利,让之后的日子更加走运,生活更加美好。

锡伯族与蒙古族,达斡尔族一样,正月十六有抹灰的习惯。锡伯族抹灰比那两个民族更为讲究。年轻男女带着有锅底灰拌油做成的黑灰,见到长辈后,先跪下请安,然后将黑灰轻轻地往对方脸上抹一点,寓意吉祥平安。年轻人之间就比较随意了,争先恐后互相涂抹,然后相视而笑。锡伯族新年一直持续到二月二,这一天也要吃猪头肉。

锡伯族人口不多,不到20万,有自己民族语言和文字,属于我国最小几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几个省份:辽宁、吉林、新疆等地。锡伯族也曾建立过国家——锡伯国。活跃在荧屏的国内一线美女明星佟丽娅就是锡伯族,脍炙人口的歌曲《小白杨》更是浓缩了锡伯族几代人为国家戌边的爱国情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10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