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作为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组织形式,它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关于其起源,《吴越春秋》曾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以墙为隔,内为城,外为郭。城者,以盛民也,郭者,廓也,内外城之城墙也。

学术界对城的起源大致分防御说、集市说和社会分工说三种,不过在我看来,这像极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一万年也不会有结果,不如把目光聚焦在其对人类的巨大作用上。既然称其为“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组织形式”,表明它当然有区别于村落等形式的根本特点,这种特点,应该是它的综合性。城的诞生,并非只为某个单一目的,而是为了满足人类多种需要。首先,要保护居住其中人们的安全和财富;其次,要适合不同于农牧生产的其他生产形式;最后,还要提供人类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这样说既单调且空洞,那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迄今发现的最早中国古城,顿时丰富而生动。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被华夏族称为“母亲河”,学者们也都认为中华文化先发源于黄河流域,然后再散布到神州大地,直到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人们才陡然惊呼:原来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为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遗址,比黄河流域郑州西北距今五千三百年的西山古城,还要早七、八百年,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最早城市”。

六千年前,一群华夏先民,来到了澧水以北约十公里一块高出四周平原2—4米的高岗上,依照地形,直接在原生地面上筑造城墙。那时的人们,估计还没有完全掌握夯筑技术,不过,先天的高差加上后天的墙体,足以保护他们免受其他族群的袭扰和进攻。为了进出,人们在圆形城墙的东、西、南、北四方各留了一道城门,最让人称道的是,为了加强防御,他们还沿着城墙四周挖了一道深深的壕沟,注水成池、引流为河,这条绕城而过的宽阔护城河,让整个城固若金汤。

解决了防御问题,人们开始城中心附近的黄土台基上起建房屋。房屋分两类,一类供人居住,一类充作祖庙。供人居住的房屋也分两种,一种是3~5平方米的单间居室,一种是套房,前面为餐厅、后面为有四个连体灶的厨房。祖庙要建得大些,室内面积不能少于60平方米,而且还要高大如殿堂,平时供奉祖先灵位,偶尔用来召开重要会议。

接下来,要开始建筑最重要的祭坛,地址已经选好,就在东门豁口角城内。先用纯净的黄土,在平地堆筑、夯打而成椭圆形的基台,面积约平方米,中间高、逐渐向边沿倾斜,在较高部位挖五个圆坑,用以置放大块卵石,至高点另有一个直径近1米、深0.2米的大坑,底部平整、圆边规整,平放一块椭圆形的大卵石。祭坛东缘用作墓地,无论是谁,死后都屈肢埋葬于此。不同的是,巫师可用牛的下颚骨和鹿牙随葬,而平民则什么都没有。祭坛建好后,所有的祭祀和宗教活动,都可以开始进行了。

陶窑建在城的中部、爱着居住的房屋,用来烧制陶器和原始土砖,邻近地面再挖一些柱洞、搭建几座简易工棚,这样大家在制陶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日晒雨淋了。除了斟酒器陶鬶和贮酒器陶瓮、陶觚外,陶温锅也要生产一些,这样城里的酒店和酿酒作坊才能供应老百姓们喜爱的美酒。

城内一切妥当,就可以开始城外的建设了。为了互通有无,需要在南门架设一座桥梁,供将来的陆上通道和码头所用。等到工程完全结束,附近的稻、瓜和猪、羊、狗、鹿等,无论家养还是野生的,都可以畅通无阻,返程的时候,他们还可以顺便捎一点陶器等日常用品回去。虽然最远的稻田距离城墙不过十多公里,但是利用舟船来运输,还是要省时省力得多。

还原了古城的建造,你会发现,这座占地只有故宫十分之一的“中华第一城”,实在是小得可怜,但是防御、居住、祭祀、宗教、工商、运输等功能一样不缺,先民们居住在这里,既安全,又舒适。只是不知他们可曾想到,就是这耗尽他们汗水和智慧的弹丸这所,有一天居然会演变成人头攒动、光怪陆离的庞然大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1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