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附录及一些抽奖相关信息。如果木有人写短评之类的我就把礼物加到抽奖里啦~

附录

男子十岁外出就学。然文中程有执设定年龄为15岁,此处仅作剧情之用,不过多考究。

明朝的官学之一。主讲八股。

平味苦涩,功效为解毒、消肿、止血、祛疤、养颜。对治疗外伤有奇效。还可以治疗一般毒物咬伤,不过最好与土大黄、明矾、仙茅等药材配合。

“四月八,采银花”。农历小满前后,采摘应掌握在花蕾咧嘴前进行,花蕾在上午8-9时开放,采收最好在清晨日出前进行,摘下含苞欲放的花蕾,这样采摘产量高,质量好。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但秋后至春季苗未出土前采挖质量较好。

春秋两季均可采收。四月中旬、五月上旬或十月上旬采挖,用锹挖起低下根茎,挖出后用手掰掉残茎和须根。晒干后即为毛知母,趁鲜剥去外皮晒干,为知母肉。采挖时要注意保持厚条,不要碰断。

于秋季9-10月,当荚果变成黑褐色时,分批采收,最后用镰刀全柱割下,运回晒干,用木棒打下种子,除净杂质,再晒到全干即成商品。

宜煎一切滋补药,因火势弱,不伤药力。

本意乳名、小名。

本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由麻黄、防己(《外台》引崔氏不用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川芎、芍药、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组成。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愈更合三、四剂,取汗。功能祛风扶正。主治中风卒起,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或神志闷乱等。

组合在方剂中的各味药,根据它们各自在方剂中的治疗作用,可以比喻为有“君”、“臣”、“佐”、“使”的身份,以相互间促进作用发挥或有所制约。组方时一般应设一种主药为“君”,两味“臣”药,三味“佐”药,五位“使”药。也可以一君三臣九佐和使。

陶弘景说,用药就像朝廷中安排人事的制度,如果多立君,少设臣,或多设臣工而缺少佐吏,那么发挥作用就难以和谐全面。养命药为“君”,养性药为“臣”,治病药为“佐”。

张元素说,在方中作“君”的药分量最多,臣、佐次之。而几种药物对同一病症所主治作用相同的,就让它们份量相等。君药并非是本身好,而是其对症。比如防风药,主防风的就是君药,其余的哪怕再好,也是臣或佐。

取自《本草纲目》中的案例。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小年常服生硫磺数斤,近服菟丝有效。脉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紧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挛,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续命汤,加薏苡仁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后云:尚觉大冷。因尽去人参、芩、芍,加当归一两半,遂安。

《内经·师传》载: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到一个国家要问风俗,到家里问忌讳,有没有特殊的事件不能提的;走到家门口要有礼貌,要敲门,施礼。没有人应答要悄悄的退出来。看到病人以后要问他怎么方便,他能来还是我能去,这就是细节。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良工先治其实,后治其虚。粗工或治实,或治虚。谬工则实实虚虚。惟庸工能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不省其误,此余所以著三法也。是故三法犹刑罚也,粱肉犹徳教也。治乱用刑,治治用德,理也。

伏龙肝为久经草或木柴熏烧的灶心土,性辛微温,可温中和胃,止吐,止血,止泻。用于妊娠恶阻,胃寒呕吐,腹泻,便血等。但阴虚失血及热证呕吐反胃忌服。《本草纲目》中曾载,子死腹中,产妇气息将绝,用伏龙肝末三钱,水调和后服下。但李夫人本来阴虚,又失血过多,故此药虽对症,但不宜服。勿仿。

这是我按四君子汤和人参、甘草、黄芪主治的病症胡诌的,服务于剧情,还请勿要模仿。

御医虽然直接听令于皇帝、大臣或妃子,然品级不高,远低于太子少傅等人。医院,有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两人,正八品御医十人,及位列生药库、惠民药局但未入流(不列入九品以内)的大使、副使各两人。程有执虽受皇恩,但品级不可一蹴而就,正八品比较符合常理。

-,永乐年间人,戴思恭再传弟子。本文是依据嘉靖年间陆粲所著《庚巳编》中记载的奇闻轶事而成,故不纠结于其品级如何、年代如何。

附会方有执。明代伤寒学家。字中行(本文男主字景行,也是稍稍改了一下名字),号九山山人。安徽歙县人。他在《伤寒论条辨》一书中,着重阐释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源,并重新整理《伤寒论》条文,是为此后伤寒错简派之始(见伤寒学派)。

方有执自谓其天性鲁钝,“愚于儒且惮不能”,初亦未学医,后中年以两番因中伤风寒丧妻,五次以惊风殇子而发愤学医,于伤寒证治尤有心得。他认为《伤寒杂病论》集医道之大成,擅百世之宗师。而西晋王叔和重为编次时,已有所改移;及金代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改,致使习医者或以不全之书置而不习,或沿习二家之误弥失其真。故以20余年的时间,遍历于齐、鲁、川、陕等地,以访师求友,探究伤寒真谛。老而返家,“归田闭阁,考众李之殊同,返离异而订正。”八经寒暑,七易其稿,著成《伤寒论条辨》八卷,后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一卷。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改修辑,采取整移删削的方法,进行了通盘的订正与编次。他将有关太阳病的条文分为一、二、三卷,阳明病与少阳病合为第四卷,太阴病,少阴病与厥阴病合为第五卷将有关湿病、风湿、杂病条文以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诸篇,合为第六卷。认为“辨痉湿病证”篇尚可信,认为“辨脉法”与“平脉法”二篇中有部分原书内容,合为“辨脉法”,此为第七卷。认为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是王叔和自为编述,置为第八卷。

全书中对太阳篇的改动最大。他认为风寒之邪,分别侵犯人体营卫。风则中卫,故将因卫中风而病的条文编为第一卷,伤寒伤营,故将因营伤寒而病和曾冠“伤寒”二字的条文编为第二卷;同时又将风寒同时侵犯营卫的条文编文第三卷。此即他所主张的外感风寒发病的三种类型。他对《伤寒论》条文的考订编次确有新意,增强了原文的系统性、条理性,尤其反映了他对伤寒病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认识。后经喻嘉言的大力提倡,概括为“三纲鼎立”之说,和者竟起,形成了著名的伤寒学说中的错简重订派,促进和发展了伤寒学说。

喜光照,喜干燥,耐寒,砂质壤土。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

直立属,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

明代陆粲(嘉靖年间)在《庚巳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御医盛寅有一天早晨刚刚走进御药房,就感到头痛眩晕,随即晕倒不省人事,周围的御医都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消息传出,有一位民间医生毛遂自荐为盛寅治病,他用很多甘草煎成一碗浓浓的甘草水让盛寅喝下,不久盛寅便苏醒过来,其他的御医颇感惊奇。这位民间医生解析说,盛御医因为没有吃早饭就走进药房,胃气虚弱,无法抵御药气的熏蒸,中了百药之毒,所以昏厥。甘草善调和诸药之性而解百药之毒,所以让他服用甘草水后就苏醒了。

我的故事就取材于这个,只是程有执和金雀的年代在嘉靖,而甘草也并不是明代才入药,故一笑置之就好。

捉虫

《庚巳编》多为奇闻异事,因果报应之类,且其多反映明代中后期南京的历史面貌。本文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在顺天府而非应天府,主要考虑甘草生长环境(喜光照,喜干燥,耐寒,砂质壤土)和男主进京献方的便利性。

而将故事背景定于嘉靖年间,是考虑到文章开篇写男主一家因外患流亡,嘉靖年的开端刚刚好有战争,且陆粲本人死于嘉靖三十年,所以故事发生在嘉靖前面比较好,但还是有点不合史实,选在朱祐杬时期更符合历史。或者选在盛寅所在的永乐年间更好,但因为这是奇闻志怪,我个人比较喜欢嘉靖年,所以把故事定位在嘉靖年间。

另外,男主是以明代医者方有执、李时珍等人为原型,因不重史实,故附会成分较多,生卒年月等不必深究。

甘草的发现并不在明朝,也是在张仲景时期便已入药。而且“君、臣、佐、使”一说成于陶弘景、张元素,二人均在明前,此处为凸显金雀通识药性,故假装程有执并不知道这些。

文中所述的药方仅为《本草纲目》扒皮,为行文方便所用,现实病症请及早就医,禁止模仿。

以及,本文中多个药方案例出自《本草纲目》,由于本草纲目年才有第一稿,所以本草纲目里有的东西,男主并不知道,这时候由女主告诉他,合乎情理,也不违史实。

一些彩蛋

总是把御药房写成御膳房的我。

本文女主金雀,本体为甘草。其名取自金雀儿,与甘草同属蔷薇亚纲中的蝶形花亚科,分布在新疆、山东、河北、北京等地,同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但与华东木蓝(豆科蔷薇目木兰属)不同,金雀儿因其本体鹅黄明亮,肖似金雀飞舞,多用于园林观赏而非入药。本文为甘草选择了一味不入药、且为园艺观赏花作为其假面,一方面隐藏、隐喻其本体身份,另一方面暗合其“花株虽羸弱,仍有济世救人心”的坚韧和果敢。

吴二的病例中,其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的“小续命汤”中是有甘草随着人参等一起作温阳扶正之用的,但是我的文里,男主可不知道啊~所以自然不能让他说出甘草的名字来,只好把方子里的甘草去掉。我又为了平衡滋补药性,擅自更改了“小续命汤”的配方,以黄芪代替甘草,以弥补不足(查阅资料后发现黄芪与配方中其他药物均可同用,也询问了相关专业的老师,确实可以替代,只是疗效差了些,谁让甘草是国老呢~黄芪虽为大将,总归比不得小金雀吖~~嘎嘎嘎)。不过还是在此向李时珍大佬和张仲景大佬道歉(捂脸)。

最后男主写的书就是《本草纲目》,虽然附会的是方有执,但是谁让我喜欢李时珍呢?而且,李时珍其人,确实特别喜欢用甘草……

至于李圆圆和吴笑笑的辈分……以及她们两家从太爷爷辈开始就是世交的事,可能和程有执的生卒年月稍有出入,但是我最搞不清辈分了,掰着指头算了半天……放过我吧……

一些啰嗦抽奖相关

稍微啰嗦两句。

这个







































白癜风权威联合诊疗中心
白癜风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