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位彝医药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支系和人口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彝族丰富的传统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彝族医药的广泛运用,不但为本民族,而且也为其他兄弟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彝族医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历经南诏和大理国时代的积累,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其独特的医学体系。

彝族医药独特理论

彝医对病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是在“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医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彝族古籍《宇宙人文论》中记载了“阴阳”“五行”和人类的关系,并阐述了彝医药的原始理论。

所谓阴阳:彝族称“哎”为乾,为男,为父,属阳性;称“哺”为坤,为母,属阴性。“哎”和“哺”结合,产生了人类。

所谓五行,是指天上五星的运动。彝族先民以天五行应地五行和人五行。地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人五行指与之相应的肝、心、脾、肺、肾。五行中的水相应于人的血,金相应于人的骨,火相应于人的心,木相应于人的筋,土相应于人的肉。五行成为人体雏形以后,就开始有生命人。五行应五体(皮、筋、骨、肉、脉)的理论,反映了彝汉医学间认识的统一性。

彝医认为人体的气,从生门(囟门)下来,经大肠与胃,注到脐眼下面;从气海起,清气有三条路,第一条到心;第二条从脐底通过胃以至整个消化道;第三条起于脐底,经肺入肾。浊气三条路也起于脐底,第一条经肾入腹腔,上达头顶;第二条经肩到脑髓中;第三条经尾门,从尾根上达头顶。以上清浊二气共六条,不断循行于人体中,以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认为:“气血流通了,运动不停息”。

彝族医药独特病因病机

(1)风证:常表现为发热,恶风,恶寒,肌肤红、肿、痛、痒,头身、肌肤、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手足麻木不仁,抽搐,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箭证:皆由风引起。又分为游风箭、神风箭、火风箭、水风箭、岩风箭、冷风箭、雪风箭。

(3)毒证:狗毒、兽毒、蛇毒、蛙毒、蜂毒、虫毒(指毛毛虫、蜈蚣、蛇、蜂、蜘蛛)、饮毒、菜毒、草木毒、铁毒(指刀枪伤、铁锈、磨刀石水)、石毒(指石头伤,跌仆伤)、岩毒、风毒、水毒(指污水)、人毒、火毒(天火、明火、风火)、酒毒、草乌毒、菌子毒等等。均为致病因素。

(4)邪气、毒气:邪气:有山邪、岩邪、岩洞邪、树洞邪、箭邪、水邪、冷邪、暑邪、火邪、秽邪、鬼邪等11种。毒气:有污泥毒气,污水毒气,湿毒气,坟地毒气等4种。

(5)蛊证:分为“斯”和“都”两种。“斯”:包括蛇、蚂蝗、牛皮等蛊毒,系人为致病。“都”:系牛、羊、鸡蛊。邪气中人,可表现为眼睛突然红肿、疼痛,可致双目失明。

(6)尔证:认为是一种附于人体的“馋鬼”所致。其表现为易饥、嗜食、嗜肉食、全身松懒,神倦乏力。此证发病急,死亡快,多见于婴幼儿。

(7)麻风证:分蛙、蛇、猴、鱼、蜂五种。彝医认为是由麻风侵袭人体血脉而致病。临床表现:初起面色变白,微浮肿,全身发热或时热,全身持久微痒,眉毛渐脱。甚则身肢溃烂,指、趾脱节,脸肿色黑。

(8)色劳证:表现为双侧少腹部可触及粗而硬的包块,疼痛难忍,甚则尿闭,点滴不行。多发生于男性。

(9)虚劳证:;致消瘦乏力,生育能力低下,或妇女经带异常等。

(10)月劳证:为经期、产后未满月而同房,瘀血内停所致,常表现为经闭不行,小腹有硬块疼痛等。

(11)干枯证:头昏眼花,恶风,恶寒,肢冷,神倦乏力,消瘦,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出血,眼睛发黄,头发干枯;男子则虚怯阳痿;女子则经闭、不孕等。

(12)闭证:包括尿闭证与经闭证。

(13)崩证:分白崩与红崩。白崩,多由身体虚损,中气下陷,或湿热下注引起白物大下。红崩,为素体虚弱,月经量多,势急如山崩。

(14)霍乱证:这是由于风雨外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病证,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上吐下泻,小腿抽搐。

(15)麻脚证:唇紫目呆,头身疼痛,继而双目上翻,抽搐,昏厥,死亡。

(16)缩阴证:突受惊恐,或受冷风刺激,引起突然腹痛,脸面青,全身抽搐,昏迷,生殖器收缩进入腹内。

彝族医药独特用药

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彝医植物药多以鲜品入药,在某些聚居区(如凉山)无准确剂量,并且使用单味药较多,常见的用法有捣烂、揉烂、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肉服。彝族地区已有悠久历史,特别是凉山地区。凉山地区盛产名贵药除有丰富的植物药外,动物药中珍贵者亦极多。

现存最早的彝族医药专著《明代彝医书》(又名《双柏彝医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该书用古彝文抄写,共收病症59种,动植物药种,彝药方剂首,内容十分丰富。彝医用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特别是喜用善用动物药。彝医对动物药的运用之广,用法之奇实在让人惊叹,具体的如治疗感冒用鹿骨、璋骨、熊骨开水泡;用狗蝇、牛屎壳郎打碎,开水冲服等等,这在其他民族医载中很少见到。

酒在彝族丰富的药物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彝酒是用谷类和曲酿成,用酒治病历史较长,范围很广,数量较多,方法各异。常见的有酒泡药(药酒);以酒(或甜白酒)为引煎药;以酒兑服药汁(或药粉);以酒调药外敷或点火酒。这些都是彝族医药中的古老传统医疗方法。

代表药材:苦荞麦、大黄、牛膝、龙芽草、余甘子、川续断、射干、雄黄、石膏、瓦楞子、伏龙肝、海浮石、夏枯草、曼陀罗、苦瓜、大花金钱豹、姜等。

特色药材:“木谷补底”(凉山虫草)、“一妹姑班”(昆明山海棠)、“苯之多七”、“罗锅底”、“灯盏花”、“瓦布友”等。

彝医药独特诊治方法

彝医药除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在诊断方面,主要运用望、闻、问、切和方位推算法。

“望、闻、问、切”的方法与中医形式无疑,但内容有所不同。

方位推算法是彝医的特色。方位推算法是彝族普遍用来推算人的“本命”所在方位及疾病预后的诊断方法,是对人类生命运动形式的一种表述。它主要解决寿命的测量,疾病的预后,以及生命周期性节律的计算。彝族医算主要依据彝族太阳历和阴阳历来推算病人的年龄、禁日、衰年,以表达生命运动的规律。较有代表性的则是云南双柏《看人辰书》和四川凉山的《医算书》。

在治疗方法上,彝医尤其擅长治疗跌打损伤,主要有外治法和内治法。内治法主要靠口服,药物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酊剂。在所有剂型中,配剂占三分之一还多。外治法主要用于外伤病和皮肤病,某些内病也可用外治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有外包、擦、冷热外敷、麝艾烧、药面熏蒸、煎洗淋浴、铜钱刮、推拿按摩、放血割治等方法。

(1)内服法:彝医服药有汤剂,不论是单味药还是复方药通过煎煮后服下;酊剂是用酒泡一定时间后,口服药酒。在所有剂型中,酊剂占三分之一还多。

(2)外敷法:主要用于皮肤病和外伤疾病。

(3)烧火法:主要用于危重病的抢救办法。

(4)熏蒸法:用于消毒和治疗牙痛的一种治疗方法。

(5)洗浴法:多用于皮肤病及风湿病。

(6)割治法:主要用于小儿疳积和毒蛇咬伤。

(7)拔火罐法:用于拔毒和祛瘀。

(8)放血法:主要用于瘀血、高热、小儿惊风、寒症疼痛。

(9)推拿按摩法:多用于陈旧性痼疾,风湿疼痛,周身酸困,头痛等症。

彝医药的预防医学

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是彝医预防医学思想的中心内容。彝医重视疾病的治疗,更重视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

民间有许多预防方法,如常洗矿泉浴预防皮肤病、风湿病;外搽烟油防山蚂蟥、虫蚁;佩带雄黄或家中养鹅防蛇等。

医书中所载防病方法更多,如《献药经》载:煮食麂子肉,既可治麻风,又可预防麻风传染;煮食菁鸡肉,既可治疗麻疹,又可预防麻疹。《明代医书》载:烧吃人指甲,可预防感冒;随身携带灵猫香,可避毒气瘴疠及虫蛇等。

此外,彝医还主张有病早治,防止病情加重,变生它病。如被狂犬或毒蛇咬伤,主张及早划开伤口拔毒,以防狂犬病或蛇毒中毒。这种无病早防,既病防变的认识,反映了彝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学术思想。

彝医药的保护

年6月10日,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申报的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7月16日,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经济开发区申报的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已发掘出包括内、外、妇、儿、生理、针灸等科的彝文手抄本20余部,其中在禄劝发现的《医病好药书》是目前我国所有发现的彝医书里,记载疾病和药物最多的一本。年,楚雄州卫生局、药检所编撰了《彝族医药之书》、《彝族医药》,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王敏、朱据元(彝)合作的《楚雄彝州本草》。

20世纪90年代从彝族方药开发出来的排毒养颜胶囊,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产值为十几亿元。

彝药灯盏花注射液系列,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与云南白药同时被云南省作为未来中药产业化的重点项目。

彝医药已经成为继藏、蒙、苗等民族医药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个民族医药产业。

彝医药的典籍

《启谷署》:发现于贵州省仁怀县的一本彝族医药古籍手抄本。记载有5门,38个疾病,个方剂。此书是一部临床价值较高的彝医书,经后人临床验证,有效率达95%以上。

《指路书》:彝语《卓莫苏》,成书在明末清初之际。此书属彝族丧葬仪式唱诵的经书,但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对彝族男子生平活动的描述及对妇幼保健,人体发育,胎产的认识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好药医病书》:又称《医病好药书》。成书于乾隆丁已年(年),内容涉及范围亦广。记载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五官科等39种疾病,共有个处方。由单味药组成的方剂有方,占54%。全书共使用药物味,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分类法大致分为水、火、土、金石、谷、菜、果、木、草及禽类、兽类、鱼类和鳞类等13种,但以草类最多。

第五位苗医药

苗族历史悠久,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四大民族之一。苗族的分布以贵州省为中心(占总人口人50%),并向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等省区辐射。苗族来源于黄帝时的“九黎”,尧、舜、禹时的“三苗”,而商、周时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与苗族有着同源关系,并包括有苗族先民。

关于苗族医药起源,无文献可证,但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一般认为苗族早期神话传说时代的原始医药文化是苗族医药学之源,如“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祝融传按摩强身术”,“苗药祖师”苗父,“药王传医方”等。有学者认为,神农既是中国医药学的始创人,也是苗医学的始创人。神农后裔祝融传按摩强身术,将苗族医药传衍下来,尔后世代相传,才有今天的苗医学。

成书于年前西汉刘向的《说苑辨物》记载:吾闻古之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者也,行医于乡里。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有多种与苗药同名同义”(《湘西苗药汇编》)。

到了明代以后,苗医药才得到世人更多







































白癜风身上复发该怎么办
白癜风咋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2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