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这样的平台成为了创造“淘宝式过年”这类新年俗的阵地。

今年你是否回家过年?

春节的临近加上疫情影响,“是否回家过春节”成为近期社交媒体上议论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多地政府倡议和鼓励民众就地过年,以减少人员大面积流动给疫情防控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不少人也顾虑隔离可能引发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主动选择今年不回家。

但不管怎样,年还是要过的。前些天,在河南农村,一位硬核村长通过大喇叭进行的宣导刷了屏。这位要求村民“不催婚、不催生、不催孩儿往家奔”的村长,给没办法回家过年的年轻人想了个辙:“实在想你爹娘,淘宝买点年货送回家,情到礼到心意佳”。

特殊的节点必然会催生特殊的过年方式,“人不到礼到”注定会成为今年春节的“新年俗”。为了应对这一特殊情况,淘宝专门推出了“过年不打烊”的新春活动,为疫情下的消费者提供了远程置办年货和共享节庆欢乐的替代方案。虽然疫情不同程度地阻绝了人们的线下交往、走亲访友;但通过丰富的线上活动,亲朋好友间依然能够心灵相通。

更安全的“数字化年味”

今年过年,淘宝真正做到了“过年不打烊”:好货随时可以买,照常发货送到家,让人们能够通过线上购物顺利过个安全年。据悉,整场活动将由“好货不打烊”、“福利不打烊”、“欢乐不打烊”三个部分组成。

“好货不打烊”指的是消费者过年期间仍然能够正常购物。淘宝的10万商家将持续营业,在消费者下单后48小时内保证发货。在经历去年春节疫情突袭、物流停摆的困境后,今年的淘宝已经为人们的顺利购物提前布局。

除了随时可以买货以外,淘宝还准备了大量福利。比如春节期间,用户打开淘宝参与互动便可瓜分红包,分红包活动总额度也将达到20亿;而在2月11日除夕当天,淘宝还准备了清空购物车、真金币、1元抢房子、买好车等福利,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在网上感受过年的喜庆气氛。

在App端推出各种活动还远远不够,淘宝还将在2月10日小年夜与浙江卫视合作,淘宝和浙江卫视会共同打造一台喜剧春晚《笑赢这一年》,目的是让用户在欢声笑语中摆脱过去一年的阴霾,陪人们开启新的一年。

此外,今年淘宝还推出了升级版锦鲤的“淘宝福禄娃”。与此前锦鲤不同的是,此次中奖的“淘宝福禄娃”不仅能够自己享受平台和商家们联合送上的丰厚权益,福禄娃的亲朋好友、邻居同事和同学们也都能“沾光”。

不再以“个体”、而是以“家族”的方式定义福禄娃,这种创新玩法在新春团聚时刻就显得特别应景。即便不能返乡过年,人们也能在虚拟时空中拥有彼此连接的纽带。

在今年疫情复现引发的特殊氛围之下,不少人开始担忧春节的年味是否会因此减弱。但从目前“淘宝过年不打烊”呈现的活动内容来看,年味不仅没有弱化,它反而以“数字化年味”的方式,为消费者健康安全地度过农历新年提供了足够有趣的替代方案。

“淘宝式过年”成为新年俗?

数据显示,在今年年货节首日,淘宝上“年货”的搜索量就已经激增了%,不少人早早开始往老家添置瓜子和花生等必备过年用品。另外,一些未雨绸缪的消费者甚至开始购买起了室内娱乐商品,以备不时之需,像是麻将机的成交额就同比增长了一倍多。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发现,淘宝正在成为消费者春节前后线上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淘宝式过年”也日益成为主流——有媒体在微博上发起调查,问题是“疫情当前,不回家怎么拜年?”在众多选项中,“通过淘宝等平台选购年货送到家”成为了最多人选择的方式。

而今年,“淘宝式过年”之所以备受追捧,除了疫情防控这个特殊因素之外,至少还包括其他三方面原因:

首先,各级政府正大力支持这一新兴过年方式。商务部在1月21日就宣布将举办“网上年货节”,推动采办年货、赶大集等活动的“上云”、“在线”。一方面,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缓人员密集程度和高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此前的、双11等线上购物节,电商平台们也证明了自己在后疫情时代刺激内需消费的巨大潜力。

其次,年轻人也开始对这类新过年方式表现出更高的接受度。经过去年一整年的洗礼,眼下不少年轻人已经开始对线上学习和办公习以为常。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也让他们相较以往,更容易接受通过远程视频、抢红包、网购年货等方式实现与亲人们的另类团聚。

最后,电商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也让“淘宝式过年”具有可行性。伴随物流、支付等电商基础设施的成熟,使“淘宝过年不打烊”所承诺的年货商品便捷购买和运输成为可能。淘宝在今年承诺48小时内发货背后,是源于完善基础设施的支撑,这让用户宅在家中也能享受线下购物般的便利。

某种程度上,人们的轨迹时常在哪里出现,那里就会大概率产生“新年俗”。例如在不少90后的脑海中,“除夕看春晚”仿佛是已经具有漫长历史的习俗。但事实上,这一年俗出现的时间只有不到40年,它是伴随着电视走入千家万户才慢慢成形的。

类似的,当人们的足迹开始越发流转于互联网,诸如淘宝这样的平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创造“淘宝式过年”这类新年俗的阵地。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不可逆的必然趋势。

互联网平台,年俗策源地

回望过去几年,不难发现各大互联网平台正在成为“新年俗”的核心策源地。

年,支付宝推出的“集五福”就成为了当年全民现象级的事件,它获得了总计亿次的用户参与,最终不仅让79万人分得奖金,还让“敬业福”等衍生话题霸屏了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