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皮型白癜风 https://m-mip.39.net/pf/mipso_6185614.html
写在前面

今天晚上要聊的是一部年的片子,是部纪录片,叫《美国工厂》。

那为什么突然要写这部片?

因为这部片就像是近期关于工作制、拼多多员工猝死、资本口中的福报论等等社会现象的前哨,而现实就是这部纪录片的升级版。

还有个原因,慕思集团V6家居拍了一支希望年轻人注重劳逸结合、好好休息的宣传片,想找我们合作讨论下这个话题,所以我们正好顺势一起聊聊这个问题。

《美国工厂》

这部片在前年已经爆红过一轮了,特别是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那一阵子。

那个时候也正适逢中美关系的微妙转折时刻,所以这部片在大部分时候都被当作了讨论中美文化差异的素材。

但是在、过劳死问题不断涌现的现在,我回头再看这部片,才发现,这个问题在电影呈现的中美工人价值观的碰撞里,其实已经得到了一次非常露骨的讨论。

我们今晚就试试暂时脱离国别差异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片能给当下的我们带来些什么。

集体思维vs个人自由主义

这部片比较可贵的是,它没有一个先入立场。

也就是说,它并没有站队,而是辩证客观地对两方都作了一定的呈现。

先来说说电影具体的背景吧。

中国玻璃制造商福耀集团到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投资,重新启用了在美国经济危机时倒闭的通用汽车组装厂来作为玻璃工厂,工厂的重启给当地美国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个厂子可以说是中国人开的“美国工厂”,也可以说是在美国的“中国工厂”。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这个厂子里集体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两种思维的在相克的情况下的共存。

代表集体思维的一方是以福耀董事长曹德旺为代表的中国管理层,推崇、加班。

片子里,抽调来美国的中国工人们背井离乡,没有额外的奖金,日均工作可达12小时。

在管理层眼里,工人们卖力工作是份内的事,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工人是在“建船”,“船好,大家才会好”。

企业是船,那么社会就是载船的水。福耀的领导同时颂扬政策的支持,认为是政策好、社会好,企业才好。

这就形成了个人、企业、社会、国家这个包含式结构。

个人付出是为了集体,集体给予个人工作机会,所以个人反哺集体是应该的。

在这种集体主义思维之下,个人是要感谢集体的。所以,福耀的管理层会对员工福利和安全标准避而不谈。

或者说这些话题根本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雷达里。

另一方是美国蓝领工人,他们代表个人自由主义。

在中国员工看来,他们既不努力,还笨拙,在车间的工作错落频出,还苛求完满的工作环境、安全程度。

这些工人在受访时大多都提到对薪资锐减、福利缩水的失望。在他们看来,个人的收入和对工作的满意度比集体的效益产出重要得多。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劳动真正的市场价值,还有工会式微后和制造业寒冬下美国梦碎的现实。

这背后是集体思维和个人自由主义这两种根源价值观的碰撞。

前者,工作是为了家庭、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

后者,工作是为了个人的自由,也就是一种自我实现,而多在自己不情愿的工作上赚一分,也意味着自由少一分。

联系到我们现在,哪怕在一个国家内,其实也是这两种观念在碰撞。

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在之前网上流传的视频中,某互联网公司一个月h的工时,算下来单休的话每天15小时,双周单休也要13-14小时每天。

点灯熬油的加班也不一定能反应在薪资上,无偿加班横行,工作和私人生活没有界限。

想为自己的维权的个人也在面对企业时显得过于脆弱,为了保住饭碗,大家也只能忍。

在电影里,导演捕捉了一次关键的碰撞节点——

让美国一方去参观中国大陆的公司总部,给他们看中国工人是怎么“燃烧自己”。

大陆的公司总部办了场晚会,那其实是我们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场景。

圆桌的酒席、满眼的大红色、热闹的音乐、相声小品快板轮番上阵,像极了我们从小到大经历的各种宴席。

一个企业晚会仿佛是亲戚喜事大聚会,营造的家族感显得集体主义过浓。

但是对于一贯奉行个人主义的美国人来说,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凝聚力”。

就好像当我们身受多年的集体主义之后,会去反思这个东西的弊病,美国人也一样会去考虑过度的个人主义的问题,特别是被现实大泼冷水之后。

这里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背景。

建厂的代顿市自08年金融危机后就进入漫长的经济寒冬,当地支柱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福耀厂子的前身)也在08年关厂,直接导致万名工人失业。

(代顿市失业率统计图表)

代顿显然急需这个“中国工厂”为当地经济打一针强心剂。

同时,曹德旺赴美开厂的理由也绝不是他经常向中国工人们宣讲的什么“爱国”、“报国”。

而是因为美国玻璃市场竞争不激烈,加上中美关税水涨船高,他才在美国本地开厂,以节省跨洋运输的成本。

同样的,若不是失业导致入不敷出,在工会羽翼下舒服惯了的美国蓝领们也不会考虑这家水土不服的中资企业。

以致于雇佣双方像是拿反了剧本,迫不得已硬凑在了一起,双方都很勉强。

所以你会发现,这部片好似把两方都给“黑”了一遍。

中国管理层是狼性的,向中国工人灌输报国思想,对美国工人打重振美国梦的鸡血,以此采取经济逐利。

中国工人是小绵羊,服从高压管理,在磨灭自我个性、牺牲个人利益的前提下高效运转,为集体卖命。

美国工人是顺毛驴,工作又慢又爱闲聊天,却还需要人顺着维护他们的尊严,拿到心水的报酬,不然就撂挑子不干了。

对比下来,一方要得很少,权利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人权的可贵;

一方要得太多,意识不到经济滑坡亟需发展的紧要性,效率低,工时和劳力不对等。

片子只是中立地呈现出了这些,但这种中立本身就是一种立场。

它想给我们看,在劳动力市场过剩、你不干就有人干、内卷肆虐的情况下,谈反对本身就只是一种无效的口号。

就像工厂里有个中国女工说的,“累,但我没办法”。

这背后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

资源不断涌向少数的头部群体,导致中部以后的群体上升渠道越来越窄,内卷成了必然。

电影的立场是让我们思考,这样的社会结构是否真的合理。

工会之争

工会是这部片里的第二个战场。

由于工作环境、薪资水准、安全隐患等多重问题,美国员工们开始期待工会的介入。

我们今晚不把这个工会作为一个具体的东西讨论。

我们试试把他符号化,当做一个武器来看——

这个武器是把双刃剑,可以立刻保证工会工人的权利,但同时会带来整个企业效益的下降。

这在片子里就是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公投”来呈现了这种利弊如何取舍。

按照美国的规定,在公投中,超过半数工人投票同意,那就必须成立工会。

工会意味着工人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等等,这自然是与福耀“效益至上”的理念相违背的。

以曹德旺为首的管理层选择阻止工会的成立。

曹德旺首先在领导班子开会时和经理人明确表示自己对工会的抗拒,他说“如果工会介入,我就关厂”。

于是他又派代表团去中国学习观摩,试图让美国员工从全年几乎无休,毫无防护蹲在碎玻璃里做分拣的中国工人身上学到“为资本奉献一切”的“责任感”。

中层领导们又安插眼线,检举揭发,将工会积极分子汇报给领导,借故开除来控制影响。

工厂内部,工会被层层禁止。而就在工厂外面,是一轮轮的工会投票造势运动。

内外显得极为吊诡。

为自己争取权益的美国工人似乎忘了,这个厂区曾经的主人――通用汽车,就深受工会之苦,因为人工成本过高、生产效率过低,直接导致了关厂。

可几年过去,他们又试图把工会带进福耀。

工会,或者说曾经靠制造业跻身中产的美国蓝领们的诉求已经和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大相径庭。

这样逼迫企业调薪的确能短时间内拿到更高的工资,但基本没有持续性可言。

这样以企业存亡为代价争取的权益,可取吗?

那,要么要么下岗,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了吗?

不止美国,在国内外很多地方,目前就是这样,但这并不代表就只能这样,或者说就应该这样。

比如法国,员工在下班后拥有失联权,有正当权利不回工作讯息。还有互联网巨头谷歌,实行的是自愿加班制,并提供相应的福利。

(截图自BBCNEWS)

这部片子我们能从中看到什么?

笑美国工人的低效吗?

不,长劳动工时不代表高劳动效率。

工人们应保持高效,同时以高效为筹码去争取本就应该被保障的权益和薪酬。

而企业不应追求形式化的,而应在尊重员工个人选择的基础上,让员工使巧劲来出活,从而达到人力和物力上的正向收益。

至少在十年前不是这样的,我昨天在知乎看到一个万赞的回答。

他不过是描述了我们童年的生活,是我们孩童视角里父辈的时代。

那为什么现在会这么不一样了呢?

在工厂之外,也许我们不想再以“吃苦耐劳”作为竞争力,更不想一味的接受资本为我们定义的“吃苦耐劳”。

代表的涸泽而渔的劳动模式会导致什么?

劳动力无法进行再生产,人像耗品一样被消磨再迭代。

20岁的大厂人被高强度的劳动榨干后,35岁就面临创新力低,工薪竞争力不如应届生,被快速的淘汰掉。

讲述Netflix企业理念的畅销书《NoRulesRules》中提到很多让Netflix平台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创造都是雇员在休假、在大自然里放松的时候得到的灵感。

我们的大厂里又哪有这样的机会让员工成长,感受启发呢?

单一的成功标准和自幼我们就接受的“今天吃苦,明天享福”教育,都是我们能接受的思想基础。

在长工时里磨洋工,结束工作了因为领导的脸色也不敢打卡离开,面对深夜工作群里的一条短信崩溃。

做了也是为别人做嫁衣,不做就会被其他人都在努力的压力击溃。这样的环境很难让人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

慢慢的,我们开始麻木,手成了机器的延伸,脑成了企业思维的载体,嘴也成了别人观念的传声筒。

被盘剥的群众甚至抵触反抗剥削的人,因为我们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改变。

影片最后,曹德旺说道,“人活着就是要干活,你说是不是”。

我说,不是,这太既得利益者的傲慢了,我们哪怕不能立刻改变劳动市场上的不对关系,也不能放弃对更优化的劳资关系的追寻。

引用《实践理性批判》的一句话作结,人不是工具,人本身就是意义。

就像这次这支名为《加油百货商店》广告里戏谑式展现的那几个人物和细节。

男主叫郝努力,工号,他深夜在公司加班,精神不济之时开始听歌,听着听着音乐播放器上切到一首“郝成功”唱的《加油不能停》。

细节就像不像我们在书店逛着逛着就看到一本成功学?

接着,这首歌带着他穿越到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也就是「加油百货商店」。

这个世界的设置像是对今敏《红辣椒》的戏仿,满眼的霓虹灯光、数字屏幕,显示器上是“醒着拼,睡着也拼”、“加油吧后浪”等鸡血口号。

穿着如马戏团小丑的店员极力推销的是拼老命口红、加油冲啊白衬衫,还有24小时充电(不闭眼)眼霜等怪诞产品。

这个加油百货商店的消费者都是像郝努力这样的打工人,他们簇拥着,喊着“”的口号,像是已经被异化成了程式喇叭。

这个广告呈现了年轻人的双重压力,并借此为年轻人发声。

一方面是来自景观式的消费主义社会的压力。

一切皆可贩卖,给人一种假象,仿佛买下一份成功学的产品,获得何以成功的理念,也就可以真的成功。

另一方面是来自工作模式的压力。

广告里的意象其实就是《美国工厂》里工人焦虑症结的具象化浓缩,这些身心压迫存在在潜意识里,只有在这样超现实的梦境世界才会显露。

大小周的压榨下,年轻人已经够疲惫,更是需要离开这种环境,在纯粹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好好休息。

这也是V6家居这次提出“回家再出发”的品牌新主张的原因。

也像是这张V6家居的「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海报创意。

“天天挤早高峰的你,该歇歇了。”

有人一直在关心辛勤工作的年轻人,V6家居也是。

希望年轻人在忙碌的工作中适时休息、活化身心,回到家中就放下负担、清空大脑,在柔软的沙发上看一档自己喜欢的节目,在温暖的被窝里做一个好梦。

在V6家居产品舒适的环境中,收获满满的安心,然后积蓄起再度出发的力量。

回家休息一下,再出发。

让房子不再是简单的居所,而是真正的家。

让奋斗不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生活。

配图/《美国工厂》《加油百货商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