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胡希恕老先生运用泻心汤类方的临
一、治疗口糜经验 一般老百姓把口舌生疮、口腔糜烂都称谓上火,而一些医书也多认为是上热或湿热,如《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靡”。《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口舌证》指出:“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蒸热深也”。《医方考口病方论》:“口糜本于湿热”。临床确实有为上热者,以法治之当然有效.但有不少患者为上热下寒,如囿于上热,必医有不周,使不少人含冤受苦。胡老在讲解甘草泻心汤方证时,讲述了他年治验病例。 例1患者为36岁五个孩子的妈妈,家住北铁匠营。 患口舌靡烂已两月不愈,多处投医无效。视其方皆为山栀、黄芩、黄连、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近口舌糜烂痛剧,难以进食,甚则饮水都难。患者见人就哭,缘因饮食不足,奶水已无,难以哺乳双胞胎,孩子将饿死。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绛.口腔、舌严重糜烂及乎看不到正常粘膜。脉沉细。胡老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生阿胶。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苓三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大枣三枚,生石膏一两半,生阿胶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能进食,舌痛减,服三剂痊愈。 胡老讲道:本患者来诊时已处危急关头,如投药再错.胃气大败,则危及三条人命,若投药正确,则使患者出现生机。因此辨证用药必十分小心。分析患者症状特点:上火是明显的,但为什么不用三黄泻心汤,而用甘草泻心汤?一是前医已数用苦寒不效;二是有头晕、心下痞满等症,为饮留邪聚,已示胃气不振,故是上热下寒之证,且示中气显虚而急迫者,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方中以半夏、干姜驱饮和胃,以党参、大枣补中健胃除痞满,用黄芩、黄连清上热,并用大量甘草缓急安中。因其标热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热,因其阴伤而虚,故加入阿胶养阴生津。因方药对证,故见效也迅速。 胡老常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口麋、口腔溃疡,跟其实习和进修者也多仿用,但一位实习生开了甘草泻心汤,胡老却改为三物黄苓汤。 例2王某,女,32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4月2曰:原有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常鼻衄和口糜。3月11日曾患口糜,服半夏泻心汤加生石膏、生地黄三剂而愈。本次发作已一周。舌及下唇溃烂.痛甚,口苦咽干,心烦思饮,鼻衄,苔白,舌红,脉弦细数。胡老改方: 生地黄八钱,苦参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二钱.茜草二钱。 二诊:4月9曰:上药服三剂,口糜愈。鼻衄已。 按:开完处方,学生曾问胡老,本患者为什么不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胡老只是说:“本例不是上热下寒的甘草泻心汤方证,而是里热、上热明显的三物黄芩汤方证,看一下方解便自明。” 学生借此复习了三物黄芩汤方证。该方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与三物黄芩汤。胡老在注解此条时写道:“产后中风,由于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烦热。若兼见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即解。如头不痛但烦热者,已成劳热,宜三物黄芩汤主之。虚劳及诸失血后多此证。宜注意。”读至此则豁然明了,该患者有鼻衄、心烦等,已说明里热明显,同时也说明津液伤明显,因此不但要清热,而且要生津。故治疗时以黄芩、苦参苦寒清热的同时,重用生地黄、茜草凉血清热,生津增液,药后热除津生,故使衄止、口靡已。 二、治疗白塞氏病经验 在讲甘草泻心汤方证时,胡老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年夏他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他,有一位某部女军人曾几次来找看病,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经胡老治愈,但住意太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胡老诊治。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不禁愕然。不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胡老已记不清楚,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该患者因口糜合并前阴蚀疮来门诊,服中药治愈。近复发,在意大利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主症仍是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 以上是胡老口述的治验例,可惜原病历未能查到,其具体证治不详,但具体用药却记得清楚,今列于此: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大枣四枚,干姜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苦参汤即用苦参二两,煎汤坐浴。 按:白塞氏综合征是年才出现的病名,中医没有专门的证治经验,但有关狐惑病的证治早在汉代的医藉详有记载,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甘草泻心汤主之”。白塞氏综合征的中心证候是口、眼、前后二阴溃疡及皮肤、粘膜损害,其中口糜见于所有患者,其次以前阴溃疡为多见,因此,胡老依据治疗口糜、狐惑病而治愈了该病。应当说明的是,本例只是口腔、前阴溃疡,适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治疗,而白塞氏综合征尚有眼、皮肤、血管、消化道等病变者,应依据证候特点用药,不能仅用甘草泻心汤,宜注意。 三、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 西医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因有x线、内窥镜等检查确诊,易形成统一认识,但中医辨证治疗,因临床经验不同、学术观点不同等原因,往往出现分歧。例如六十年代曾有一位老中医在杂志发表论文,说胃溃疡病多数是虚寒,治疗应用黄芪建中汤。论文一出即受到众人质疑。说明多数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从杂志、书籍看,不少人往往忽略外邪与溃疡病的关系。胡老在临床研究中注意到这一问题。 例1王某,男,46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11月30曰:10年多来胃脘痛疼,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拒绝手术而来京治疗。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0.4平方厘米。胡老与小建中汤,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饴糖一两半(分冲)。 二诊年12月3曰:疼减,手心发热亦减,但仍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行一次。上方加炒五灵脂二钱,元胡粉五分(分冲)。 三诊年12月9曰:胃脘痛巳不明显,唯食后心下痞,四肢发凉,夜寐不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方茯苓饮(茯苓五钱。党参三钱,枳壳三钱,苍术三钱,生姜三钱,陈皮两,半夏四钱),带方回家调理。 按:胡老在患者走后讲道:当表邪存在时,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内,故胃脘痛长期不愈。当治以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痛很快缓解。本患者因有汗出恶风、头晕心悸等症,即有邪在表,并现表虚证.应为小建中汤的适应证,故服药三剂即效,服九剂症状基本消除。小建中汤乃是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而成,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胃腹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仍治胃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一些人囿于溃疡病多是虚寒的认识,因此临床往往不仔细辨证,动辄就与温中补气之药,不见疗效则加大药量,患者难以忍受.不得不换他医诊治,胡老的医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病例。 侧2张某,男,40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10月28曰:年即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去年又查出有慢性肝炎,经常疲乏无力,纳差,右胁痛,胃脘痛。时有头晕、吐酸烧心,怕冷,前医辨证为脾胃虚寒,投与黄芪建中汤加味,服六剂,头晕加重.每早起右胁痛,胃脘痛更明显,咽干思饮,大便干,苔白腻浮黄,舌尖有瘀点,脉沉细。胡老认为是瘀血胃脘及胁痛.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用药: 柴胡四钱.枳实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赤芍三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大黄二钱, 结果:上药隔日一剂,服第二剂后胃院痛巳,服九剂后胁痛巳.纳增.大便如常。 按:本例因有乏力、怕冷.纳差等,很易看作虚寒,但如能仔细辨证,则不难发现,患者有头晕、胁痛、咽干思饮等,其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有头晕、吐酸、烧心、大便干等,为气上逆,胃气不降。此时应以降为法,用黄芪升提中气,必然加重气逆.因此出现头晕、胁痛、胃脘痛更重。本例还有两个特点,即一是右胁痛,一是舌尖有瘀点,为有瘀血的特征,因此,本例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并扶瘀血,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阳明,并以桂枝茯苓丸祛除瘀血。其中有半夏、生姜、桂枝、大黄降逆和胃,全方标本兼顾,且方药对证,故见效迅速。回过头来再分析患者的乏力、怕冷、纳差等,可知并非因虚寒,而是瘀血,气滞不疏所致,辨证时当有所借鉴。 以上所述皆提到误用温补,是在强调注意解表(例1)和祛瘀逐实(例2),不是说溃疡病不用温补,相反因溃疡病虚寒证确实多见.用温补的方法也就很多。但胡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的不同,辨出不同的方证,而用不同的方药。常用的方证自:大建中汤,旋覆代赭汤、黄土汤、吴茱萸汤等。今择其治验病例列述于下: 例3甄某,男,45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12月9曰:年曾患胃脘痛,经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经治疗一度缓解,近一月来又常胃脘痛,饭前明显,口干不思饮,时感头晕、乏力,大便溏黑,潜血强阳性,苔白,脉沉弦细。与黄土汤: 伏龙肝三两,炮姜三钱,川附子三钱,党参三钱,炒白术三钱,生地炭八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四钱,艾叶三钱,生阿胶三钱,炙甘草二钱,黄芩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已,六剂潜血转阴性。 例4白某,男,32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12月21曰:胃脘痛反复发作已一年,近一月来加重,食前食后皆痛,常噫气.呕吐,心下痞,烧心.时脘腹胀满,苔白。脉弦细。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与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加乌贝散: 旋覆花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五钱,代赭石三钱.炙甘草二钱,半夏五钱,大枣四枚,茯苓四钱,白术三钱.陈皮三钱,枳壳三钱,乌贼骨三钱,川贝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减,噫气、呕吐减。服六剂胃脘痛已,他症已不明显。 例5李某。男,33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3月16曰:于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常胃脘痛,饥饿时明显,泛酸,欲呕,吐白沫,时头痛,腹胀。苔白根腻。脉弦。与吴茉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 吴茱萸二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大枣四枚,陈皮四钱。 二诊:3月25曰:上药四剂,胃脘痛、呕吐白沫、头痛皆已.泛酸减。唯胃脘尚胀。上方去苏子,加木香三钱、砂仁二钱,增吴茱萸为三钱 三诊:4月1曰:药后诸症均已。 按:以上是胡老常用的温中祛寒方药。除此之外,尚亦常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等,这里不再一一例举。胡老还常用一些单方、验方,如在缺医少药的农村用热豆油或花生油治疗溃疡病急性胃脘痛等,但非常强调辨证、辨方证。同是温中祛寒,例3因有远血又有口干、头晕、乏力等寒热交错证,故用附子、白术、甘草温中祛寒.且用伏龙肝温中收敛止血,伍以生地炭、阿胶协力止血.佐以黄芩苦寒清上热。例4则以中寒停饮、胃气上逆明显,故用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又因烧心明显,故加乌贝散。而例5虽也是中寒停饮,但表现为饮邪上犯明显,且腹胀满明显,故用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即温中祛寒治疗溃疡病、胃脘痛是治疔大法,在确定具体方药时,还要细辨具体方证。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汉族,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胡老临床擅用经方,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刘渡舟先生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卢医与大家一起学习胡老临床使用经方的医案医话,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9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任应秋治疗各种疼痛总结的经验方
- 下一篇文章: 章次公应用附子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