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读教学生活得像个ldquo
如何防止白癜风复发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3178.html 《当我们讨论教育时我们讨论些什么》 作者:思政牛老师 最近拜读了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的著作《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黄老师在这本书中谈到许多关于教育的问题,从教育体制到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都非常独到。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出现了严重的弊端,我们的学生成为考试的奴隶。应试教育和应塞教育充斥学生的生活,几乎占尽了所有的时间,学生完全没有自由没有时间去干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至于当别人问起时,我们似乎说不出自己有什么特长,也不明确自己有什么兴趣,我们每天的工作只是上课,学习,考试。我们从不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那么努力,每天挑灯夜战,永远有做不完的练习题,可是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曾经有位学者说文学的目的是让世界变得更好,让人变得更好,我想教育的目的也是一样,教育也是为了培养心智体格健全的人,而健全的人格离开了人文教育是不可设想的。 大数学家苏步青先生曾发出“数学不要学得那么深,小学一二年级最好不要开数学课”得呼吁了,数学是一种思维,等到孩子的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能轻易学会,心理学都明确的提出了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性,有阶段性。早期教育中我们应该给孩子的更多的人文教育,多给人文社科学科一点时间,我们的祖先曾留下那么多经典名著,文化精品,仅仅四十分钟的课能学到什么。面对这样的弊端我们也提出了“素质教育”来缓解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否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黄老师在本书中提到了语文教学的最有效最基础的方法——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在读背抄默的过程中,走进课文,走近先哲伟人。“使其言如出吾口,使其意如出吾心”,从而积累素材,变化气质。 个人很喜欢黄老师的“大语文教学”法。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文科教学应该更多的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教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如果可以把走进看到的,感受到的能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就非常好了,可是现在的文科教学成了传授“知识点”的过程,忽视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要求,忽视了对人的灵魂的塑造。都说教师使灵魂的工程师,是红烛,如今我已不赞同这样的说法,谁有那么大的本事去塑造比如的灵魂。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既是为了自我修养,为人,即是为谋利,为做给别人看,显示自己的才能。一字之差,相距何止千里。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读先哲伟人的书。因为读的多了,不会作诗也会吟了。 如今有很多青少年弑母,或是杀害同学之类的恶劣事件,我觉得这一部分是教育的失职,我们在其教育的的过程中,或许没有给他们更多关于生命,爱,责任等永恒的命题教育,我们不知道爱是什么,我们不明白生命的脆弱何珍贵,我们没有意识去践行爱,去保护我们的生命,去履行我们的责任。在学校里,教师应该是最好的教材,学生是具有向师性的,所以他们会根据你的行为举止去决定自己的行为举止。所以教育事业任重道远,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铸造成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的大写的人! 黄老师在书中不提到“人“不见了,我们教着教着,人不见了,喊出了让人振聋发聩的一声,小时候我们的脑袋里充满着许多的问号,总喜欢问为什么,可是后来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直到现在的我似乎在课堂上提不出任何一个可以让老师值得回答的问题了,因为我即使有疑惑,我也不会提问,好像每个人都没有问题,但是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我已然如此,但我还是觉得之后的孩子们会比我厉害。 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远远承载不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厚重,所以我们应提倡孩子们回归我们的根基,走进经典,走进原著,仔细品读四大名著、读四书五经、读古诗,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特别强调诗教,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适于鸟兽草木之名”。我们现在的思政课堂缺少诗的滋养。 以下是从本书中摘录的教学理论 “十他理论” 一曰“教他” 教师应该以“教”为主。传承性学习比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更重要其是我国的中学生,一般都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他们过的书、接触到的知识都非常有限,也谈不上能有什么有创见的思想。这时必须先给他们补充大量的知识,多读书,多听老师讲才是首要任务。“满堂灌”,“一讲到底”不是错,关键是“灌”的东西是不是有营养。三四十年代的大学教授,讲课都是满堂灌的。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面接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领略了教的学术风采,从而自己也仿照老师的方法去学习钻研,照样培养出了一大批真正上化人,科学家,不但大学如此,小学、中学也基本上是满堂灌,所谓的更强调授课的内容带来的心灵的震撼,而不是一味追求场面热闹,这以学生为主体是不矛盾的。当然,“满堂灌”有个前提,那就是教师本身是有学同的,“惯”的内容是有质量、有营养的,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所以说“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正如吃什么比怎么吃更要紧。培根说:凡有所学,皆成性在学习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的黄金时期,吸收些什么知识,对将来个人气质的形成是举足轻重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有主见,教材只是参考,不是标准,更不是动不得的“圣经”不理想的选文,可以大胆删削。有些文章明显只是为了某种宣传或者照顾的需要才凑进去的,我就轻轻带过去,甚至干脆不讲,只要生自已看懂了就行。当然,有删削就必须有增补。在薄薄的课本之外,我为他们另外准备了精神的盛宴。依我看,教师的作用、教师的眼光主要就是在这里体现的。 二曰“导他” 课上教的内容永远是有限的,必须想办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这时,教师是织者、一个后勤人员,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与其去背诵什么教学法的金科玉律,不如多花点心思了解自己的学生,弄清楚他们需要知道的是什么,他感兴趣的又是什么。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课余爱好视若洪水猛兽,其实是很不明的。为川之法,湮不如导,堵不如疏。其实学生的很多兴趣爱好都有深挖下的价值,哪怕是流行歌曲,也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元素。能不能把对流行元素的兴趣引向更高的层次,就要看老师有没有法眼了。推荐他们看相关而有一定深的书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平时给他们点拨、解惑都是办法。华师大二附中的生前几年就搞过一个小课题,专门研究日本动漫,学校大力支持,成果很不错。动画片入手,最终却把问题指向了中日民族文化的对比生死观的不同。其间的也参照了许多日本研究史上的经典之作,读了大量的书。既学会了独立思又体验了一把研究方法。这不是很好吗?在我的课上,也一直鼓励同学把自喜的书拿来讨论、交流。社会上流行的《狼图腾》、《黑天鹅》之类的书,也许算不上经典看总比不看好。一个学生看了,在课上说了自然激起他人的兴趣,大家纷纷传看,教师稍作引导,就可以开辟出课堂外的另一番天地了。 三曰“激他” 有时候,学生就像一座燃料库,潜力无穷,却无从喷发,而数一颗火种,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拿上课来说要么不讲,凡是决定要讲的课文非讲得让他们感动,使之心驰神往不可。课一定要上得有高潮、有华彩,使他们觉得“原来读书是这样的美好”我讲李白,讲《世间最美的坟墓》,都是抱着这样的目标去备课的,有时还可以用用“激将法”有一次,我去复旦附小评课,在一堂写诗的课上,小同学纷纷念诗,其中有几首还真不错。我想,这倒是个“激将”的好机会。于是抄了一生的诗回去给我的学生念:“蝴蝶是会飞的花,花是睡着的蝴蝶。蝴我中我是梦中的蝴蝶。”然后我故意说:“你们看,连小学生都能写出带有庄子味道的诗来。我们为什么不敢写呢?《庄子》中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李商隐用这个典故写过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看来用孩子还真有几分李商隐的潜力呢!”被我这么一夸张,学生就想,自己堂堂高中生,难道还不如小学生?于是学写诗的激情就这样被我“煽动”起来了。我趁机给他们讲徐志摩、海子、牛汉的诗,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曰“带他” 就是说要带他们到文化的现场去,呼吸文化,触摸历史。古典教学形式的“从游之乐”,现在的学生是很少体会了。走一遍大师走过的路,喝一口他们喝过的水,看一看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字诞生的地方,这些文化名人在同学们的心中就活了起来:哦,原来这个地方是苏东坡来过的,我现在站的土地他当年也站过我看到的东西他当年也看到过。以前背的那些诗文变得好有真实感!」一次我们去徐渭的青藤书屋,体味那“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得人。在那里,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县令来拜访徐文长,乘又带了随从,鸣锣开道而来。文长竟闭门不见。事后,文长写了一首诗给县令,题为《山阴景孟刘侯乘舆过访,闭门不见,乃题诗素纨致谢》:“传道使君来,寂寂柴门久不开。不是疏狂甘慢客,恐因车马乱青苔。”在当年发生的现场听这个故事,孤傲的徐文长好像就在眼前。再看门前乱石上的片不起眼的青苔,似乎都散出清高执拗之气来,这就是历史的现场感。还有一次,我带学生去宁波看天一阁,许多学生之前都看过余秋雨的《风雨天一》环得不得了,待我们赶到现场,发现那里有一块古碑,记叙了天一走过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一句一句地居然也把这篇字连漫速不清,没有标点的碑文读下来,却评了一遍而已,于是信心大增,觉得自己将来也完全可能写得出《风雨天一阁》这样的文章来。 五曰“哄他” 一定要让学生有成就感,随时找机会告诉他们“你行的”,让他们相信自己在做一件自已擅长的,而且很好玩的事。我要求学生背书,写文章、练字,只要他们做,稍有成绩就要及时予以肯定。有些时候用最原始的物质奖励也不失为种办法,不过奖励最好是既有价值、又不落俗套的。为了吸引他们背书,我专门用毛笔题画了一些条幅、扇面,尽可能做得精美,当做奖品。当然,精神上的鼓更重要,我在班里办了一个刊物《读书做人》,登载同学们的作文,让他们的文章有机会被更多人读到,得到更多的赞赏。我还向学校争取经费,要给班里每一个人都印一本个人的文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写的文章在被郑重地对待。每学期我们都要评选“复旦附中语文人物”,让他们过把明星瘾。“哄”的办法还包括“捧”,我常常对他们说:“你们的水平要比我小时候高得多了。你们兴趣那么广泛,知道得那么多。当时我们不但没有见识,读的书又少,更不用说什么世界的眼光,看来看去都跳不出“鲁郭茅巴老曹’。连沈从文、钱钟书都是‘文革以后看的。所以你们好好努力,将来肯定比我行。”学生们被“捧”得心里很舒服,读书学学习的兴趣就更高了。 六曰“放他” 放手让他自己学,不必事事操心,读书本来就是很私人化的事,常常有人要我开书目,其实开书目很难的,每个人兴趣水平都有差异,教师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限定,如果硬摇控制统一,反而是扼杀他们的火力,不如少管一点,给他们联系好图书馆,要求他们读几本书,写一点文章,但真的毒什么写什么一律不限制。 七曰“逼他” 人毕竞是有惰性的,而且一个班里学生的自觉性、自律性也是参所以有必要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看到息惰的学生,我会时不时地旁下:“你看,某人本来和你程度差不多,一学期下来人家进步了多少,你呢事你已经拖了一个礼拜了,今晚非完成不可,我不管你有多少理科作业,明天定要交上来,不然我就不上课了!”“你看别人把那几本书都读完了,你看了本?”就这样给他施加一点压力,逼着他进步。当然,这种办法一定要用得末性,有的学生平时一直兢兢业业,自己已经给自己很大压力了,就不必雪上加霜。 八曰“管他”。 “逼”是不得已而为之,更重要的还是平时的“管”,要建立起一套障。比如我们每天的早读课,有详细的计划,每天读哪些内容,背哪些内容,都明确的规定。每天早上25分钟,长年累月积下来,慢慢就养成了习惯,读熟诵了几十篇名家名篇,这就是质量。有时为了大家讨论的需要,所列出的共同书目,就必须限时限量地读完。 九曰“托他” 有的学生在文学方面特别有才华,但是毕竟年纪小,缺少各方面的资源,这时候做老师的就该托他一把,让他小荷露尖,展现才气。可以帮他们修改文章然后帮他们联系报纸杂志发表,鼓励他们到外面去参加竟赛。在我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在外面出版了自己的文集,其中有一本叫《一个人飘》,这也是值得鼓励的。他们让我写序言,我都会认真地写。 十曰“伙他” 学生做什么,我就“伙同”他们一起做。这样不但能拉近师生距离,打成片,而且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当今的学生成长在信息时代,知识面开阔,常有令我辈自叹弗如的地方。些他们在看的书,我不曾看过,他们热衷的话题,我却不甚了解。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拉着他们一起学。有一阵学生喜欢看韩剧,我就和他们一起看,看完了一部《明成皇后》,就在班里进行一次关于韩国文化历史的讨论,学生和我都有所获益。这样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成长,为他们做个榜样—学生看到一个资历颇深的老教师还在那里孜孜不倦地学习,和他们做一样的“功课”,他们怎么还好意思偷懒呢? 关键点: 1.“从游式”教育 2.“插科法 3.保持童心 4.教师“三戒”:一曰“不能不尊重学生”、二曰“不能有偏见,不能翻旧账”、三曰“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社会影响”。 注:本篇文章内容为原创,题目《当我们讨论教育时我们讨论些什么》是从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书名照搬过来的,实际上村上春树也是照搬他所喜爱的美国作家雷蒙德.卡列夫的标题。前者讨论跑步,后者讨论爱情,我用来谈论教育。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ycjb/6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社会变了还是人变了看完眼睛湿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