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中的清暑保健医方
清代宫廷中旧例,每年暑月(自旧历五月初一日至七月十五日),在乾清宫、寿安宫、养心殿、军机处、寿药房、景山和颐和园等处发放暑汤,供妃嫔、王公大臣、宫女太监等饮用,预防暑病。研究宫中防暑清暑的措施和防治暑病的方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夏热、冬寒,这是四季气候变化的两极端,此时人体容易因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而患病。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对时令变化所致疾病的预防措施,并有“寒暑每节宜”这样注重调摄的祛病延年经验。宫中御医也正是本着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注重四时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不仅在治疗时令病时注意季节气候因素和相应的用药特点,而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季节性疾病。从清宫医药档案资料中,就可以找到许多清暑保健的医方。这些医方可以分为汤、丸两大类,各有其特点和用途。防暑清暑的汤剂,主要适用于作为暑汤广为发放,使宫中之人饮用以防暑病。炎夏季节,“皮肤缓而腠理开”(《灵枢·岁露论篇》),因而容易出汗。排出汗液,既是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又可随之排出部分代谢废物,故适当出汗对暑季之人体有保护性的意义。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就曾指出:“夏月盛暑之时,必令身有微汗,此养身之道,最得时宜者也”。但是,出汗较多时,又容易耗气伤津,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及盐类等物质,若有暑邪所犯或气阴耗伤,又当适当用药以防治。发放暑汤等也正是为此而设。宫中最常用者当推香薷汤和暑汤。香薷汤由香薷、甘草、扁豆、赤苓、黄芪、厚朴、陈皮菊花等组成,以水熬汤。本方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之香薷饮(又名香薷散、三物香薷饮)方加味而来。香薷饮由扁豆、厚朴(姜汁炙)和香薷三味药组方,有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之效,常用治夏季因乘凉饮冷,感寒伤湿所患之症。该卷还有香薷汤方,系香薷饮三味药再增入茯神、炙甘草,故有宽中和气、调营卫之效。清宫之香薷汤与《局方》香薷汤又有差异:以赤苓易茯神,增黄芪、陈皮、菊花三味药,主要增强了益气调中和清头目之效。方中以香薷芳香化湿祛暑为主药,厚朴、陈皮行气宽中化湿,扁豆、赤苓健脾和中利湿,兼清暑热,黄芪、甘草益气调中,菊花清热明目。全方相合,清暑而不伤气,祛湿而不伤阴,健脾胃而又清头目,符合中医学关于暑邪多挟湿、伤气的一般认识,故为夏季防暑之良品。暑汤方由香薷、藿香、茯苓、陈皮、扁豆,炒,苍术炒,厚朴、木瓜、滑石、甘草、檀香、乌梅、伏龙肝、黄芪、麦冬、白术炒等组成,以水熬汤。本方系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暑十全饮化裁而来,也是以香薷饮为基础,并寓有平胃散、益元散。消暑十全饮主治伤暑吐泻,由香薷、白扁豆、厚朴、紫苏叶、白术、赤茯苓、藿香叶、木瓜、白檀香、甘草等十味药组方。暑汤方则少紫苏,以茯苓易赤苓,增黄芪、麦冬、乌梅、陈皮、苍术、滑石、伏龙肝,这样就加强了益气生津,酸收酸敛及行气化湿的作用。”王孟英《温热经纬》说:“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王纶《明医杂著》认为:“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汤方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辛散祛暑、酸甘敛津、益气养阴、化湿利水等防治暑病的原则,可见御医制定暑汤方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以上两方所用之药,除香薷、藿香等公认的解暑良药之外,还有几味药值得注意。其一,黄芪,益气固表而又利水,故可防止汗液外泄过多,以免暑热耗津伤气而致虚脱。现代医学研究结果,黄芪除有利尿、镇静、抗菌、护肝等作用外,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可使体外培养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见本药在暑汤类方中对于防暑保健起重要作用。其二,麦冬,味甘气凉,质柔多汁,长于养阴生津,清心润肺,故可防治暑热所致阴亏津伤、心烦口渴等症。其药理作用不仅强心利尿、抗菌,还能明显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对冠心病也有显著疗效,防暑汤剂中用本品当兼能发挥滋养强身益心作用。其三,乌梅,系梅之未成熟果实,经加工蒸熏而成,味酸、性平,最能生津止渴,古有“望梅止渴”之说,故防治暑热烦渴津伤之症甚宜。乌梅含有枸橼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都有抑制作用,故含有本药的暑汤对夏季消化道传染病也会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和治疗作用。其四,菊花,清热平肝而明目,有镇静、解热、抗心肌缺血、降血压及抑制多种细菌和流感病毒的作用,因而也是防治暑热之症的良药,对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者尤为适宜。有人曾介绍,夏季或气候炎热时,可用沸水冲泡菊花,加适量白糖,作为清凉饮料,可以清热消暑,便人身凉、心静、神宁,祛疲劳,除烦渴。宫中防暑清暑的丸剂有多种,尚有香薷丸、藿香正气丸、加味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冰霜梅苏丸及千里水葫芦等方。这些丸剂,有些与一般方书所载略同,有的则有宫中之特色。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六日曾以金衣祛暑丸等赏张勋、姜桂题,同年五月二十九日赏袁世凯等,六月初四日赏李莲英等。且光绪皇帝也曾于当年六月初六、初八日各服用金衣祛暑丸一丸。由此可见宫中暑季对此丸的重视程度。宫中还有两个防治暑热症的噙化丸方即冰霜梅苏丸与《汤头歌诀》望梅丸相类,酸甘化阴,辛凉解暑,能清解暑热,生津止渴。有云:“此药能凉心清肺,降火润燥,生津止渴,解酒毒,化结痰,妙难尽述”。另有“千里水葫芦》“能润燥、生津、止渴、清喉音。每用一、二丸,噙化,津液咽下”,“治消渴饮水,口燥舌干,咽喉不利,声音不清,伏暑口渴,夏月出行”等。本方系由《奇效良方》梅苏丸化裁而来,名“千里水葫芦”者,当为形容其生津之渴的功效卓著。这类含糖噙化丸剂,可谓良药不苦口,易为服者接受,得到宫中之人欢迎是可想而知的。此种剂型并非始于清代宫廷,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中即有水葫芦丸和梅苏丸,与清宫上述二方用药虽有异同,功效、剂型、服法等却很相似。这类方药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药剂型、防暑方药乃至于疗效食品,保健饮料等都将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张文高) 本文摘自爱新觉罗·溥杰题签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宫廷医话》,作者为从事清宫医药档案研究的几位临床医师,本着继承发扬我国灿烂之传统医学之宿愿,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之医药史料为起点,以供参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 联系我们 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ylzy/8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妇科疾病重要穴位,八髎穴上次中下
- 下一篇文章: 蜀中金盖克中药药性口诀,味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