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多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牢记总书记嘱托

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我们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健康、安全,对牺牲干部的家属要及时给予抚恤、长期帮扶慰问。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干部,要注意培养使用。要加强宣传表彰,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同时,对那些畏苦畏难、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扶贫干部,要加强教育管理,该撤换的要及时撤换,该问责的要坚决问责。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土炕是北方最最常见的生活起居场所,可以说是平房必备的“家具”之一,家里有啥没啥,得有土炕,有了炕就像个家,就有了家的温暖、家的味道。

土炕是用土坯或者砖块砌成的,土话称“盘炕”,方言确实有它不可意会的妙处,这个“盘”字形象地概括了土炕的内部结构,一般是“己”字形,形状回旋曲折;另外它如同一条火龙盘踞在那里,真的是其他字是无法替代的。看似好普通的土炕,细细思来,真是惊叹祖先的智慧头脑,造出了这么经济、实惠、实用、温暖、保健、养生的“大物件”,据查相关资料,远古时期祖先已懂得土炕取暖炊煮,“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半坡遗址距今五六千年了(在今陕西),不得不感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盘”炕仅仅是就地取材,节约不少钱物,取当地的黄土抹成土坯砌成,通常盘成“己”字形,一般土炕都在一角砌有灶台,可以生火做饭,可谓一举两得,即解决了饥饿,又烧暖了家,俗话说“家暖一条炕”,这么一想,是谁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是土炕!另外炕因为它的坚硬温暖,可治疗驼背、颈椎病,风湿关节疼痛,这么一写,炕真是家中的一宝。

土炕最早是不“穿”外衣的,听父母讲,老早年代,家里穷的人家,因为买不起席子,炕上光溜溜的,这要辛苦家里的主妇,隔断时间要把炕“泥”一遍(土话叫gang,四声,就是抓把黄土,合成稀泥,用手泥一遍),轻快的主妇竟然也能把简陋的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仅有的几只粗瓷大碗擦得锃亮锃亮的,放在灶台上,透着晶莹的白光,远远看去竟然焕发出青花瓷的光芒。

后来铺上了席子,席子是用藤条、芦苇、蒲草或者竹条编制而成,在这点上,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细腻竟然巧妙地结合起来,两种文化不期而遇,结合的那么得体,简直是天衣无缝,二者都是就地取材,异曲同工之妙。铺上席子的炕,家里亮堂了许多,席子遮住了炕的斑斑驳驳的面貌,人们坐上去少了些生硬,少沾些泥土,搭配上两把用竹条编成的暖壶,家里多了些奢华,老年人开心的不得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有了席子似乎有了脸面,炕也文明了不少。

改革开放以后,炕铺上了油布和地板革,家里焕然一新。记忆深处,母亲在铺着油布的大炕上“书写”着她的人生,做饭、裁剪、聊天、做杂务等,小时候喜欢看母亲裁剪,炕上放着花花绿绿的布块,母亲剪一会儿,缝一会儿,感觉特别有家的味道、家的温馨,整块布先给大人缝制,剩下的布头,几种颜色搭配起来,给小孩儿缝制,全家人穿的整整齐齐,母亲真是心灵手巧,一条不时髦的围巾舍不得扔掉,她给小外甥做了一件小坎肩。村里的女人们也喜欢来,坐在大炕上缝衣服、纳鞋垫儿、打毛绳、织毛衣,再唠着家常,旁边小孩跑来跑去,特别有生活情趣。

现在炕上铺上了地毯或者炕单,炕柔和了不少,躺上去舒服多了,炕也越来越奢华了。多年离乡,不再睡炕总有些不适,坐在炕上有点硌,睡在炕上有点热,回乡的第一天的夜晚总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总得适应几天。

土炕承载着太多太多,一天的起居生活都要在这里完成,留有我们无数的生活印记,娱乐玩耍、会客接待,做饭吃饭,休息睡眠统统在炕上完成的,小时候喜欢和姐弟一起在炕上玩扑克游戏,热闹极了。来了客人,主人会说“快上炕”,这似乎是待客的很高礼节待遇,劳作了一天的农民,躺在热乎乎的炕上睡上一晚上,疲乏全解。现在楼房里已经没有炕了,在好多老年人看来,缺少了点什么,尤其在供暖前后,楼房清冷不少,但有炕的平房是热热乎乎的。

记得儿时的冬日早晨,我们姐弟还躺在被窝里时,父母早已起床,母亲开始生活生火做饭,粥香慢慢串满整个屋子,冻了冰花的玻璃开始融化,父亲麻利地生着炉子,只听一声“呼啦啦”像火车呼啸而过的声音,炉子着啦,火苗舔着炉子,一会儿炉子烧的通红,家里暖和起来,父亲开始在火炉旁烤着每个人的棉腰子、棉袄、棉裤,我们准备起床,伸伸胳膊,睁开惺忪的眼睛,炕也热起来,我们开始叫着吵着,整个屋子热闹起来……

冬日里放学回家,我首先把手放在炕头上,温好一会儿,才开始吃饭,猪肉炖粉条,是最相配的冬日饭菜。记得窗台就是我的书桌,多少个日子,我手爬窗台,坐在炕上,面向南方,演算作业,数九寒天,玻璃会慢慢上冻,冻出好看的冰树霜花,在我面前那就是一片森林。我有时会向玻璃哈气,有时把硬币扣在玻璃上,印出一枚枚图案,好玩极啦!

也奇怪,儿时父母姐妹一起睡在大炕上,一点也不感觉挤,呼噜声此起彼伏,一点也不影响睡眠。腊月里,母亲睡的很迟,往往我们深夜醒来,母亲依然坐在炕的一角,做着针线,每个孩子的棉衣棉裤棉鞋母亲都要赶在除夕之前缝制出来,我们都欢呼雀跃地等着新年的到来,有时把鞭炮放在炕上数一数,心里计挂着父母啥时分糖果,为了让母亲一心一意地赶制衣服,我们自觉地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回想起来,儿时的年呀过的特别有滋有味,穿新衣,吃糖果,响大炮,逛大年……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土炕给了我们温暖的记忆,家的味道……

是啊!炕在北方人心目中,有着很重的地位,甚至和人生幸福联系起来,土话说“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达到如此已经感到知足幸福了,炕给了我们生活、温暖、快乐、满足、幸福、还有远去的乡愁

供稿:党校闫粉桃

原标题:《土炕—远去的乡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cscc/1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