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喝点酒,真的有助于睡眠吗
关于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说的:“酒,是天之美禄。面曲之酒,少量饮用可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叙情合欢;痛饮就会伤神耗血,损胃亡津,生痰助火。陶靖节先生有诗道,读书不求甚解,饮酒最喜微酡。邵康节也有诗说,美酒饮至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些都是得到了饮酒的妙法,也就是所说的‘醉中趣,壶中天’。如果沉溺无度,经常醉酒,那么轻微的会患上疾病、败坏行为,严重的就会丧国亡家,伤害性命,其害处说得完吗?这便是大禹之所以疏远仪狄,周公之所以著‘酒诰’,为世人定下规范准则的原因。” 酗酒伤身,这是人们的共识。只不过,很多酗酒的人却不认为自己在酗酒! 但也有不少人的身体是喝一点酒都受不了,喝酒后会出现眼睛干涩、睡眠变差的症状。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睡前喝点儿酒有助于睡眠。 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睡前喝点儿酒,无论是红酒还是其他的什么酒,不仅对睡眠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影响睡眠,使人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不深等睡眠质量明显变差的现象。 要明白:喝醉了酒昏睡过去,那个不叫“有助于睡眠”,因为那个不是正常的睡眠!不是正常的入睡! 酒,直接入肝,酒喝多了首先伤肝。 中医认为夜里一点到三点是肝经当班的时间,肝有问题的人在这个时间段一定是睡不好觉的,因此,这也是一个判断有无肝病的好方法。 除了影响睡眠,酒喝多了,女性会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男性会有性功能障碍,这些都是酒能伤肝血的例证。 酗酒伤肝,继而伤胃,最后伤肾。 今天,紫菀花给大家举几个病症,从中医的角度来谈谈酗酒是如何伤肝、伤脾胃、伤肾的。 一、喝酒喝到胃下垂。 酒喝多了,会导致肝阴(血)不足。当肝脏里面的蓄血量不够时,肝脏就会变得胀满肿大,这时西医看到的是胃下垂,而中医看到的则是肝寒,肝寒又会引发胃寒。患者会出现“恶心、干呕、吐酸水、吐涎沫”的症状。 很多人认为酒是热性的,但实际上在中医看来,酒也是有分寒热的。当酒精挥发掉之后,留在身体里的酒是具有中医属性的。比如:白酒、威士忌、伏特加这些酒精度数高的蒸馏酒属于热性酒;还有度数低的发酵酒黄酒、米酒也属于热性酒。而同样是酒精度数低的发酵酒红酒、啤酒和水果酒,则属于寒性酒。 如果你老是喝白酒之类的热性酒,体内就容易积累很多的湿热;相反,如果你总是喝红酒、啤酒之类的寒性酒,那么体内就容易积累很多的寒湿。 总之,无论什么酒,共同的一点就是:都会产生“湿”邪! 那些肝寒、胃寒的酗酒者之所以经常吐酸水,就是因为体内有大量的寒饮、寒痰、湿痰,吐出来的其实是这些垃圾废水,以及肝里面的液体(注:《内经》有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味为酸)。 另外,这些肝寒胃寒的患者还会出现“头痛”的症状。 因为足厥阴肝经直接络到头上的百会穴,再从百会络到眼睛,因此当肝血虚寒时,经脉缺少了血的滋润,病人就会头痛,痛在百会穴或是眼睛的后方。当严重的头痛发作时,病人会痛到满地打滚,甚至去撞墙,这都是因为血过不去造成的。 此时,西医会说是血管壁太窄了,所以使用血管扩张剂,用止痛药硬将血管撑开来,让血通过,头痛就去掉了,可是吃完药没过多久,头痛又回来了;而且西医的止痛药都伤胃伤肝,胃又跟着一起痛起来,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 中医认为“寒则收引”,因此血管壁才会变窄,气血才会凝滞而不能畅行,故应该用热药去治疗才对。 针对上述“干呕吐涎沫,头痛”的症状,紫菀花推荐使用《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进行治疗。 原文:“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掰。生姜六两,切。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参考剂量:吴茱萸15克,党参20克,生姜30克切片(约两根大拇指大小),大枣十枚掰开。一到三剂。 方中的君药“吴茱萸”,是一味能破肝阴实的中药。 比如肝肿瘤、肝癌就是一种肝阴实;还有脂肪肝,肝的四周堆积出来的脂肪实际上就是痰湿阴浊,这也是一种肝阴实。 还有那些经常吃水果、喝冷饮的人,体内的寒湿很重,积累久了也会成为一种阴实。 不过,吴茱萸性大热、有小毒,过量的话眼睛会发干,人会发燥。因此,必须辨证论治,在中医经方家的指导下服用。 吴茱萸 二、喝酒喝到吐血、胃出血、便血(先便后血,此为远血)。 血妄行、血不归经的原因就在于患者的脾气虚寒,脾不能统血摄血。患者常有面色无华、神疲懒言、手足不温、便溏腹痛等症状,大多患有胃溃疡、胃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推荐治疗方剂:《金匮要略》中的“黄土汤”。 原文如下:“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参考剂量:生甘草15克,生地15克,白术15克,制附片15克,黄芩15克,灶中黄土(即:伏龙肝。没有的话,可用赤石脂替代)30克(纱布包裹),阿胶15克(后下烊化)。 煎服方法参考如下:约六碗水先泡药材一个小时,煎一个小时十分钟。倒出汤药,趁热放入阿胶烊化。温服,日三次。忌生冷。一到三剂。 注意事项:制附片有毒!须严格按上述方法进行煎煮,或在中医经方家的指导下煎煮服用。 灶心土 三、喝酒喝到全身发黄。 中医称之为酒疸,是黄疸的一种。 “酒疸”的发生与脾胃湿邪太盛有关,湿邪无从排泄,日久瘀热熏蒸肝胆,胆热外溢,则全身皮肤、眼睛、小便俱黄,而成黄疸。 我们先看看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于“酒疸”都有哪些论述。 “心中懊恼(即:舒展不开)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即:神情安静,讲话慢慢地),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长期酗酒而发生酒疸的人,酒热蕴积于胃,体内就会有很严重的湿热,热盛可致气滞不通而胸中烦闷、胃脘灼热疼痛、鼻燥、小腹胀满、老是想吐。当湿热下注到膀胱,还会阻滞膀胱的气化,使得小便不畅顺、小便发黄。 饮酒过多,还会损伤肝血和肾阴,酒疸患者会因肝肾阴虚而出现手心、脚心发热的症状,尤其到了黄昏、夜晚,热得更厉害,这个就是虚热,当一个人阴虚到极限时会发生的症状。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酒疸发展下去,有可能成为黑疸,此时西医才能查到病人的肝指数是异常的(黄疸的时候肝指数还显示是正常的),才能确诊为肝病,可是病的程度已经很严重了。 患者的眼眶发青,脸孔发黑,黑中带黄,一吸气就会感到胸口到胃的这块区域有辛辣热的感觉。 比如这时患者已经到了肝硬化的阶段,肝脏无法再囤积血液了,本该进入肝脏的血液没办法循环,于是慢慢渗入到大肠里,那排出来的大便就是黑色的,黏答答的。再一个,皮肤由于得不到血液的滋润,就会变得比较粗糙。 这就很可怕了! 下面,紫菀花推荐两个治疗酒疸的著名方剂。 1、“茵陈蒿汤”,出自《伤寒杂病论》。 酒疸患者有以下症状的,推荐服用“茵陈蒿汤”:体内湿热盛,一身面目发黄,颜色为鲜黄,舌质红,苔黄腻、水滑,小便不利且发黄,大便秘结或黏腻,严重者肝肿大,吃不下东西,一吃东西头就昏。 方中的君药“茵陈蒿”是治黄圣药,能通过利小便把患者体内的湿热排出去,这样患者全身的“黄”才能消退。 原文如下:“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参考剂量:茵陈蒿30-50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严重者,还应加大茵陈蒿的剂量。 注意:体内有寒湿者,忌! 茵陈蒿 2、“栀子大黄汤”,出自《金匮要略》。 酒疸患者,喝酒喝到胃痛烦闷,胃里时常有灼热般的疼痛感的,推荐服用此方剂。 原文如下:“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大黄三两,枳实五枚,豆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参考剂量:栀子10克,大黄5克,枳实15克,豆豉25克。 注意:体内有寒者,忌! 栀子 《金匮要略》有曰:“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意思是说,治疗一般的黄疸病,应该十天左右就能治好;但是如果治疗超过十天都没好,病情反而加重的话,则表明病人体内还有其他更为严重的疾病,那么这个就很难治了! 著名的中医经方大家倪海厦先生说:治疗十天以后“黄”还没退,反而更严重者,第一个就要考虑可能是肝癌,第二个是胰腺癌,第三个是十二指肠癌,第四个是坏死性肝炎,第五个是猛爆性肝炎。 具体是什么问题,还需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 总而言之,如果在平时就呵护好自己的肝脏和脾胃,就不会得什么大病、重病;但是,如果肝脏和脾胃常年处于“湿邪”的浸淫之中,那么,就会从肝病的轻症一步一步地走向脂肪肝,肝硬化,肝癌——那将是一条不太可能避开的路……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jbzl/2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为啥草根树皮能治病,从井底泥和灶心土说起
- 下一篇文章: 追踪正在消失的养生食物12怀念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