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凰小百科来啦!

今年的三伏天是加强版的三伏天!

  所谓的加强版三伏天

  就是三伏天长达40天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

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07-12至-07-21(10天)

  中伏:-07-22至-08-10(20天)

  末伏:-08-11至-08-20(10天)

三伏中哪个时段最热

  最热阶段:中伏

  说到三伏天中哪一伏最热,就要提起民间一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末伏过后天气渐渐凉爽。

  那么为什么在三伏里是中伏最热呢?首先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盛夏酷暑晒得人疲软无力,头昏目胀,一味贪凉饮冷容易让人上吐下泻。那么在清朝,宫廷里的人是如何消暑的呢?

三款御用消暑汤。

清代宫廷中旧例,每年暑月(农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在乾清宫、寿安宫、养心殿、军机处、寿药房等处发放暑汤,供妃嫔、王公大臣等饮用,预防暑病,最常出现的当推香薷汤和暑汤。

香薷汤由香薷、甘草、扁豆、赤茯苓、黄芪、厚朴、陈皮、菊花等组成,以水熬汤。

暑汤方由香薷、藿香、茯苓、陈皮、炒扁豆、厚朴、木瓜、滑石、甘草、檀香、乌梅、伏龙肝、黄芪、麦冬、炒白术等组成,以水熬汤。两方药物组成,皆以芳香化湿、健脾行气药为主,同时兼顾清暑热和固表生津。

在中暑后调理方面,生津代茶饮很管用。用沙参、麦冬、竹茹、益元散煎汤代茶,能益气生津、清心利小便。

解腻消暑酸梅汤。清朝历代皇帝皆爱茶,尤以乾隆皇帝为甚。满洲人好渔猎、喜肉食,常在食用高热油腻的肉类后,饮用一种玉米面发酵的酸汤子作为饮料。来到北京城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继续饮用酸汤子容易使过剩的糖分转化成脂肪,造成体重增加,因此乾隆皇帝下令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御茶房绞尽脑汁,才调制出了能代替酸汤子的酸梅汤。酸梅汤采用乌梅、桂花、甘草、山楂、冰糖一并熬制,消食解腻、生津止渴。

祛暑药:清宫药锭子。每年端午节前,清宫内府会制作一些防暑药,用于赏赐和不时之需。主要有: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避暑香珠、大黄扇器等。药锭子剂型特殊,所用药材也多珍贵之品,因此既是药物也是工艺品。药锭大多十分芳香,以起到芳香避秽、醒脾清暑的作用。

清宫防暑方在祛湿和生津上下足功夫,相当于给体内安装了空调,而药锭则是个随身携带的小空调。如此,内外得以肃清,令人神清气爽。

长按指纹

一键







































白颠的危害
浙江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jbzl/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