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健康有约》。

相信很多的家长都跟张敏一样,对小儿脾胃不和这种病症没有太多的认识,在孩子发生问题之后,不能及时的发现,从而耽误治疗,给宝宝的身体带来更大的损害。那么小儿脾胃不和都有哪些症状?中医治疗有哪些方法?今天医院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张沛来跟大家聊聊这一话题。

一主持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脾胃不和到底是一种什么病?都有哪些症状?

医生

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后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的运化功能。如果孩子脾胃不和,那么整个机体的营养吸收就会变差,因此而导致很多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厌食、便秘、腹痛、腹泻等。

二主持人

如果孩子们出现了上述症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医生

这时您医院医院儿科就诊。通过儿科医生对孩子进行望、闻、问、切的诊疗过程,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辨证后,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服用中药汤剂、运用捏脊疗法或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案。而使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时,考虑到中药免煎颗粒剂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建议作为汤剂治疗中的首选。

三主持人

家长一定要记住了,孩子出现脾胃不和,一定要及时就医,千万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随便用药。刚刚医生说中药免煎颗粒剂可作为汤剂治疗中的首选,那么什么是中药免煎颗粒呢?

医生

中药免煎颗粒是以传统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简单的说,就是把以前咱们习惯喝的汤药,做成颗粒剂型进行服用。它的有效成分、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和传统中药饮片一致。既保持了原中药饮片的药效,又具有不需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小、作用迅速、疗效确切、安全卫生、携带保存方便的优点。因而深得患儿家长们的喜爱,被家长们亲切的称之为“小汤药”。

四主持人

大家都知道中药是很苦的,有时候大人喝都有点受不了,更何况是孩子。那么有没有不用吃药就可以治疗小儿脾胃不和的办法呢?

医生

确实如此,虽然中药免煎颗粒已经喝得很少了,可有些组方还是很苦的,小孩子往往不愿意饮用。这时候,就可以采用中医外治法来发挥治疗作用了。通过对小儿进行推拿按摩(捏积、穴位按摩)、穴位贴敷等来刺激体表的某些特定穴位,来调整内脏的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小儿推拿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捏积疗法了。

五主持人

捏积疗法我确实以前听到过这个名词,但是具体如何治疗的我还真不清楚,今天我们就请医生来详细说说到底什么是捏积疗法?

医生

捏积疗法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用来治疗小儿脾胃不和的推拿疗法。

您知道吗?在我们人体后背的正中间有一条经脉叫督脉,它主人体一身之阳气,又因为人体的后背本身是主阳的,它在人体脊背的正中,因此可称督脉为阳中之阳。捏积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可以振奋小儿督脉的阳气,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之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站立于患儿左侧,双手拇指抵住腰骶部长强穴附近脊柱两侧皮肤,用食、中二指指腹与拇指相对,合力将皮肤捏起,做翻转和捻捏递送动作,同时双手不断向头侧方向缓缓移动,自下而上提捏皮肤至大椎穴。其中第3遍起,每向前移动3次,双手在水平方向呈90°角用力将皮肤向上抻拉抖动一下,以皮下椎节有响声为度,即“三捏一提法”,共行5~8遍。然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于脊柱两旁的膀胱经各腧穴自上而下按揉3遍。最后沿脊柱上下轻轻行擦法10~15次。

针对脾胃不和患儿,除了捏积以外,我们往往还配合了特定的穴位按摩,效果特别明显。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常用穴位。

1.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脾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或清后加补。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补脾经;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亦称为补脾经。用于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2.大肠经:食指桡侧缘,自食指端至虎口呈一直线。由食指端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用于腹泻、脱肛、便秘、尿闭、遗尿等。

3.板门:掌侧大鱼际平面。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用于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嗳气。

4.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成一直线。自腕推向肘部称清天河水。用于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等一切热证。

5.摩腹:小儿平卧位,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顺时针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干患儿。逆时针方向为补,适宜大便稀软患儿。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六主持人

刚刚医生还说到一个治疗方法“穴位贴敷”,这种治疗方法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医生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现在给大家介医院儿科治疗疾病常用的药方。

1.外治消积膏

组方:白丑10、青皮10、胡黄连3、枳实10,共研末。

辨析:白丑-泻下,逐水,去饥,杀虫;青皮-疏肝理气,消饥化滞;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主治:小儿厌食、积滞、疳证等。

用法:黄酒调配,放入空心贴中,外敷神阙穴,每日1次,敷0.5-2小时,7天为一疗程。

2、外治暖脐膏

组方:肉桂5、伏龙肝15、小茴香10、公丁香3,共研末。

辨析: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中;伏龙肝-温中止血,止呕止泻;公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用法:黄酒调配,放入空心贴中,外敷神阙穴,每日1次,敷0.5-2小时,7天为一疗程。

3、外治止泻膏

组方:石榴皮5、芒硝5,共研末。

主治:小儿泄泻各个症候。

用法:黄酒调配,放入空心贴中,外敷神阙穴,每日1次,敷0.5-2小时,急性腹泻3日为一疗程,慢性腹泻7日为一疗程。

以上为大家简单介绍了针对脾胃不和的小患者的中医调养方法。希望这些温和、刺激性小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帮到有需求的家长朋友。也欢迎有需求的医院儿科就诊。

文字来源:儿科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北京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