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病的中医外治法
一、中药熏洗坐浴法 (一)中医古籍关于脱肛病熏洗疗法的文献记载 中药熏洗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用热汤沐浴、烫熨法治病的记载。《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认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摩之浴之”,为熏洗疗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载:“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有熏洗疗法的记载。齐德之《外科精义》中介绍了“溻渍疮肿法”,阐述了熏洗疗法的种类,操作方法和作用原理。《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洗涤之法,乃疡科溃腐,而无壅滞也。”逐步完善熏洗疗法的理论。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熏洗疗法的方剂有数百首之多,为后世对熏洗疗法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二)熏洗疗法的作用原理 熏蒸法是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烟雾或煎液沸腾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肤;浸洗法是将中草药煎成汤药滤渣倒入盆内,然后以浸泡或洗浴方式浸洗全身或局部。脱肛病的中医外治法首选熏洗疗法,脱肛病的熏洗疗法的应用历代医家均有记载。 1.脱肛病的常用中药熏洗方 用于脱肛病熏洗坐浴的中药方剂繁多,临床根据虚实辨证随证加减。在“酸能收敛、涩能固脱”的理论指导下,熏洗坐浴药方多在五倍子、明矾、朴硝、石榴皮、乌梅等酸敛收涩药物的基础上加减而成。 (1)虚证下列各方酌情加入黄芪、党参、柴胡、升麻等具有益气升提功效的药物。 治法:涩肠固脱,补中益气。 方药:文蛤散、五倍子汤、赤石脂散、苦参固脱洗剂。 方一:文蛤散《得效方》 组成:五倍子末、白矾、蛇床子。 方二:五倍子汤《疡科洗焠》 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 方三:赤石脂散《小儿药证直诀》 赤石脂、伏龙肝。 方四:苦参固脱洗剂(叶玲经验方) 黄芪、党参、升麻、柴胡、苦参、黄芩、金银花、乌梅、五倍子、五味子、甘草。 ()实证下列各方酌情加入苦参、黄柏、马齿苋等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药物。 治法:清热利湿,收敛固涩。 方药:祛毒汤、独虎散、五倍子白矾洗剂、苦参清热洗剂。 方一:祛毒汤《医宗金鉴》 马齿苋、甘草、五倍子、川椒、防风、苍术、枳克、侧柏叶、葱白、瓦松、朴硝。 方二:独虎散《直指方》 五倍子、焰硝、荆芥。 方三:五倍子白矾洗剂《三因方》 五倍子末、白矾。 方四:苦参清热洗剂(福建中医药医院院内制剂,叶玲经验方) 苦参、黄柏、耳子、五味子、野菊花。 二、中药灌肠法(一)祖国医学对灌肠疗法的认识及应用 中药灌肠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药灌肠是指将中药液用灌肠器从肛门灌入,使之在肠道内保留一段时间,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患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祖国医学外治法中导法的范畴。灌肠疗法早在《伤寒论》中就有用蜜煎方、土瓜根方、大猪胆汁方治疗便秘的记载,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了灌肠法治疗便秘,指出“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继之《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世医得效方》都有类似的记述。 (二)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药灌肠液直肠给药的局部治疗作用是可使药液与病灶直接接触,病灶周围药液浓度较高,可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取效较捷,用于肠道疾病疗效确切;全身治疗作用是中药灌肠液的药物通过渗透、吸收能吸收到与口服给药同样效果,不但能治疗中下焦病变,对上焦病证同样发挥治疗作用,起到上病下治的效果,同时能调节全身功能。现代医学认为灌肠技术的优点在于能保持平稳的血液浓度,避免了血液浓度的峰谷现象,释药平稳,持续恒定;由于经肠道给药,减少了口服时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作用,克服了胃粘液的PH值的破坏与运行时间的影响,进而提高了药物的活性利用率、吸收率佳;从而避免了胃、肝脏等器官的副作用,避免了口服或注射治疗的副作用,极大的增加了用药的安全性。 (三)脱肛病的常用中药灌肠方 中药灌肠技术以中医辨证施治为原则,将理、法、方、药有机贯联,针对各种疾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保留灌肠治疗,以达治愈之目的。脱肛病的治疗在“酸能收敛、涩能固脱”的理论指导下,组方以五味子、乌梅、石榴皮等酸敛收涩药物为主,临床根据虚实辨证随证加减。 1.虚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提固脱。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补气紫及方 方一: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代表方) 黄芪、白术、陈皮、升麻、党参、当归、柴胡、炙甘草+五味子、乌梅、诃子。 方二:补气紫及方(叶玲经验方) 黄芪、党参、升麻、柴胡、五倍子、乌梅、诃子、紫草、白芨、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 .实证 治法:清热利湿,收敛固涩。 方药:紫及清解灌肠液、萆薢渗湿汤 方一:紫及清解灌肠液(福建中药医院院内制剂,叶玲经验方) 紫草、白芨、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 方二:萆薢渗湿汤 萆薢、薏苡仁、黄柏9、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 中药每剂浓煎为ml,于排便后或睡前保留灌肠,每日一次,症状严重者可用00ml,二周为一疗程。 三、中药穴位贴敷法(一)祖国医学对穴位贴敷疗法的认识及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医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在不同的穴位贴敷,正所谓"辨证选药,辨病选穴"。敷脐疗法同祖国医学其它疗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相应记载,吴尚先提出“治则三法,上用嚏,中用填,下用坐”,“填”即为脐疗,之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二)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药通过贴敷的方式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叠加治疗作用。脐疗是穴位贴敷的重要代表,脐在经络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属于任脉,任脉为阴脉痔海,与督脉、冲脉“一源三岐”,联系周身静脉,故中医有“脐通百脉”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部皮肤表皮角质层较薄,屏障功能较查,且无脂肪组织,故渗透性较好,药物分子可以较轻易地穿透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到全身。 (三)脱肛病的常用穴位贴敷方 穴位贴敷以中医辨证施治为原则,将理、法、方、药有机贯联,针对各种疾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贴敷治疗,以达治愈之目的。脱肛病的治疗在“酸能收敛、涩能固脱”的理论指导下,组方以五倍子、乌梅、明矾、诃子、石榴皮等酸敛收涩药物为主,临床根据虚实辨证随证加减。 1.虚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提固脱。 方药:加味补中益气贴。(叶玲经验方) 方一: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代表方) 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当归、柴胡、炙甘草+五倍子、诃子、乌梅。 方二:补气紫及贴(叶玲经验方) 黄芪、党参、升麻、柴胡、五倍子、乌梅、诃子、紫草、白芨、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 .实证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收敛固涩。 方药:苦参紫及贴、桃红化瘀贴。 方一:苦参紫及贴(叶玲经验方) 苦参、黄柏、苍耳子、五倍子、五味子、野菊花、乌梅、诃子、明矾、紫草、白芨、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 方二:桃红化瘀贴(叶玲经验方) 桃仁、红花、川芎、益母草、当归、丹参、苦参、防己、五倍子、乌梅。 四、直肠脱垂复位法 截肠病即直肠脱垂嵌顿,系直肠黏膜脱出未能及时复位,继而发生黏膜充血水肿,导致脱出部分嵌顿。随着嵌顿时间的延长,黏膜颜色渐红色,甚至出现黏膜糜烂坏死或脱垂肠管绞窄坏死。《证治要决》云:“大肠头出寸余,痛苦,直候干,自退落。落去又出,名截肠病,若肠尽不治,但出截寸余,可治。” 直肠脱垂复位法用于防止脱出物因不能及时复位而出现充血、水肿甚至绞窄。可用纱条包裹手指,脱出物表面涂以润滑剂,压迫脱出物顶端,持续用力使脱出物复位,直肠脱垂嵌顿多需在麻醉下进行复位。 叶玲门诊时间:周一、三、五上午。 手术日:周二、四全天。 肛肠科门诊:门诊综合楼五楼 肛肠科病房:病房楼13号楼二、三楼 叶玲名中医工作室 阅读 在看 白癜风用药能控制吗白癜风治疗费用贵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3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除湿胃苓汤到神农本草经皮肤科泰斗赵炳南
- 下一篇文章: 伏龙肝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