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

作为学农事农的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有着无比亲切的情感。

她是一个是具有丰富色彩且饱含生命的循环,叶落花开之间演绎天地的色彩,雷雨霜露之中施展自然的泽被,檐蛛蜻蜓之舞跳跃俗事的情趣,柳嫩荷枯之时经意时光的流逝,春播秋收之后装满丰收的祈盼。所谓行夏之时,见微知著,既细腻到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季节的变换,又宏大到苍穹之中无形的更迭。从一个节气到另一个节气,春风化雨,白露为霜;一个季节到另一个季节,麦浪桑田,耕耘收获。道不尽的对自然、对生命、对万物进化的包罗万象。如果要选一种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则,二十四节气应当之无愧吧。

二十四节气有无数的专家在研究,且从一个桐乡农民和农业科普传播者的角度聊聊一些常识吧。

二十四节气不得不提《节气歌》,称之为歌,固然接地气,但这应是我背过的最早最好的诗之一,不知道是谁写的,竟能把24个名字拼成如此有意境有触动人心的佳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第一句加一天字为韵脚,第二句将大暑与小暑隐去一字,亦押韵,第三句将寒露与霜降拼成“寒霜降”,用仄声,第四句冬雪雪冬按序排列又妙趣横生,纵观四句,无一字欠佳,无一字可改,中国文字与文化的浑然天然当以此为上品。

节气歌的前四句是很好理解的,后四句则从数学的角度来教我们计算现在是什么季节。曾经问过许多个朋友: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是基本固定的,那么每个节气的日子是固定在公历还是农历?大多数回答是想当然的农历,其实不然,公历的算法更好理解。“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即从公历的一月到十二月,每个月两个节气是固定的,每个节气约15天,15天内分别有三种代表性的物候出现。上半年,节气在每月的6日和21日附近,下半年,节气在每月的8日和23日附近,其实从真实情况看,“相差一两天”的说法并不很合适,应当改为“最多提前一两天”。

立春是每年二月份的第一个节气,在元旦之后一个月零五天左右。而农历与公历的时差也在一个月左右,但是不精确,如果上一年有闰月,农历和公历就要差近一个半月,如果下一年有闰月,农历和公历就只差不到30天。所以农历的新年有时在立春之前,有时在立春之后,比如,年的大年初一在1月31日(立春之前),年的大年初一在2月16日(立春之后),那么年就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两头春。反之称之为“盲年”。

三、六、九、十二月的中下旬分别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成为每个季节的中心符号,春分时太阳达到黄经度,从0度又重新开始新的一年,故春分时才呈现出檐下归燕、河边新绿、陌上花开的真正春天,之前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半月只是繁华到来之前的准备。春天,桐乡人的农事耕作围绕六个节气,从二月上旬到5月上旬,以谚语的方式展开,“立春放鱼秧,当年好起塘”、“春分春分,麦苗起身”、“春分前后晴,桑叶加一成”、“逢春落雨到清明,开沟排水要抓紧”等等,既实用亲切,又简洁易懂,增添了春色的动人之处。

如果我们在感受春天的时刻,能够把节季和农事融入其中,把东风解冻、草木萌动的物候融入其中,把节气贯穿传统文化与生产的真实道理融入其中,那么你所感觉到的春天会更加发自内心,更加有底气,更加能回味。之前,家门前的小河之上有一座小桥,人们称之为渡桥,每到春天,惊蛰时的隔夜春雷,清明时的桃花夜雨,清晨可见乳鸭戏水,两岸草色青青。后来渡桥拆了,那股藏着隐隐诗声的春天图画却一直保存在脑海中。因此小结春天的六个节气就想起徐俯的《春游湖》来: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夏满芒夏暑相连,依照节气歌的口诀,5月6日左右就到了立夏,经历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经历了柳絮扬花、绿肥红瘦,暑气开始慢慢地围拢来,只是立而未至,气象学上的夏天并未到来,此时饲养的还叫春蚕。

立夏的时候天气比较清新的,略带潮闷的晚春暖气渐渐被清爽的风吹尽,桑林长出新叶,春蚕开始在蟋蟋吃着新叶茁壮成长。依照桐乡的气候规律,上一个冬天必竟是寒冷而慢长长的,开年的第一季春蚕在新的温度中苏醒,一切都是干干净净,随便怎么个养法都是丰收的。这个时候的香豆干、荞葱、麻球、螺丝一种比一种鲜嫩美味,十里不同俗,桐乡各地对这些美食的吃法也各式各样。

等到丰收的时候,节气已不觉进入到小满的下半侯,“小满动三车”:此时雨水开始充沛,麦子灌浆需要水,稻田准备也需要水,河滩边的水车开始忙碌起来;与此同时,“蚕熟枇杷黄,油菜收割忙”,带着诱人香味的油坊也开始转动油车;春蚕的双宫蚕是做被子的上等原料,丝车轴头也随煮茧的汩汩声而飞快地转起来。

三车既动,便到了6月上旬的芒种,顾名思义,水稻、豆子、玉米等短日照作物需开始大面积的载种。天气也日益升高,空气也不像立夏时那般清爽,此时室外已有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感觉,持续一个多月的烧野火饭时的活动也差水多结束。梅雨也在这个节气大显神,地上墙壁上都是潮湿湿的,闷热中等待着夏至的来临。

夏至是桐乡人的五个重要节气之一,夏至前后,请请拜拜的风俗要从头到尾地来一遍,算作是夏天真地来到。梅雨的潮闷开始渐渐地退去,高温天时而出现,知了声不知从哪天的傍晚开始在河边的树上响起,孩子们在忙碌的期末考试中盼望着长长的假期。夏至那天的风也很重要,“夏至东南没小桥,夏至西南踏断腰,夏至西北风,谷子粒粒空”,人们从风向来判定即将到来的三伏天是否风调雨顺。

大暑与小暑不分彼此,一个热字。人们知道有冬九九歌,说的是从冬至开始的数九寒天,其实从夏至开始还有夏九九歌,从“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到“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再到“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说的是由暖转热由热转凉的夏季。这首歌谣没有冬九九歌有名,是因为夏天还有一个“三伏天”的说法,伏,可以理解为避暑气而潜伏,从历法上算,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但入伏时早已到了7月中旬小暑季节,大约在农历六月初六左右,“六月六,猫狗**潮个浴”,说明天气已不是一般的热了,这时最享受的是就是洗澡游泳。初伏为十天,中伏大多为20天,末伏为10天,三伏天差不多在8月下旬结束,而此时已快到处暑了。

夏天是一个又爱又恨的季节,想一想写意的画面和回忆中的片段,顿时让夏季变得清凉。闻一多先生的话最打动人:家乡的大暑节,是斑鸠唤雨的时候,大暑到了,湖上飘满紫鸡头。园里的丝瓜爬上了树,几多银丝的小葫芦,吊在藤须上巍巍颤,初结实的黄瓜儿小得象橄榄。燕儿坐在桁梁上头讲话了,斜头赤脚的村家女,门前叫道卖莲蓬:青蛙闹在画堂西,闹在画堂东,今天不回家辜负了稻香风。家乡的黄昏里尽是盐老鼠,月下乘凉听打稻,卧看星斗坐吹箫;鹭鹚偷着踏上海船来睡觉,我也要回家了!时隔如此久远,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这样的句子和意境竟还能打动我们的心灵。待到暑气慢慢地退去,想起莲塘、树荫与夏至蝶,并未觉得酷暑过得有多么残酷,白居易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这样的句子应该不会与观刈麦写于同时,“殷勤昨夜三更雨“之后,从宏观的角度去回看夏天的六个季气,夏天就这么喜欢。

而真正处在其中,经常是每件是难敖得很,“早稻不种六月田,晚稻不过立秋关”,在“毛主席领导好,双季稻产量高”的时代里,大人们从7月下旬到8月上旬持续两个星期的“双抢”是与炎热拼命的季节,混杂着汗水与泥水,拖着稻桶在烂田里缓缓前行,高高的毡布把仅有的一点风与打稻者隔离,想着今天还有多少活要做,多少汗要流,手里的一把双季稻就是全部的生活;孩子们则要完成每天的任务,日落之前捉满两蔀草,阵雨来了记得抢收稻谷等等,而阵雨来的时候往往葫芦娃正在与蛇妖决斗,心情便无比纠结……

夏季,种子的生命有了膨胀,孩子们假期有了着落,春秋的红黄之间多了一层色彩,礼仪文化便也多了一种素材。

在古人的言语中,春花秋月是一个极度意象的事,春天必定是杨柳依依、蒌蒿满地,秋天必须是秋色连波、黄叶纷飞,当然我们也乐意或者更希望大自然能够将四季分得如此明朗,以体会到四时之景的不同。但其实很难的,特别是人们最喜欢的春秋两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的春天:“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屯拖泥带水归来……”而春天似乎刚刚苏醒过来,一下子又热得难敖,暖气只如拂面,不作稍刻停留;秋天则往往是迟迟地不肯将暑气散去,明明已过白露,却还打赤膊,明明已过寒露,菊花却还是一片绿骨朵,风度翩翩的秃着衬衫过不了几天,冷空气又要来了。掰着指头算的那么几天春天的暖意和秋天的清爽,实在应该好好珍惜体味才是。

立秋正处于孩子们下半个暑假的开始,三伏天还没有结束,再加上十八天秋老虎开始发威,人们所谓的“朝凉夜凉”大多时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且此时的热比盛夏时多了一份闷,旧时种双季稻抢收抢种,立秋关便是最为艰苦的时段。地球的行进公转充满了无穷的奥妙,因此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会精确到几分几秒,如年的立秋时间为8月7日下午3时59分38秒,立秋的时刻最有讲究,早晨立秋为凉秋,傍晚立秋则为“闷死秋”,可以预测秋天开始的那段时间天气的舒适程度。

处暑顾名思义为暑气散去,八月下旬,暑假即将结束,但热气并未真正退却,谚语有说“处暑十八盆”,即说明每天还是要准备一盆水来洗去一天的汗水。这个时候也正是生长期短的短日照作物开始收获和长生期长的短日照作物生长繁盛的季节(这句话有点绕),所谓“处暑呒不空心稻”,水稻等谷类作物开始偷偷地灌浆,孕育生命的依赖,此刻也应狠抓农时,做好肥水病虫的管理。

桐乡有语云:白露白迷迷,秋分稻头齐,寒露捉早稻,霜降一全倒,立冬无立稻。说得是晚稻在秋时各个节气的不同状态,白露时节是应是水稻微微露白,灌浆基本完成。现在随着品种的改良和产量的提高,生长期也往后推,白露时所见的稻田往往还是一片青苗。一阵秋雨一阵寒,此时离节点上的秋天已过去一个月,才稍微有一些秋凉夏末的感觉,但热气还会时常发飙,气温飘忽不定,只在早晨已有丝些凉意。

秋分时太阳达到黄经度,正好与春分的归零伊始相对。是从昼长夜短过渡到昼短夜长的一个重要分界点。秋季过半,气候宜人,公历正处于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不论是即将滚滚的稻浪,还是渐渐老去的茶塘,都催促着每个人出门享受美好的秋光。“落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无法回到故乡的游子也在此时寄托无尽的思念。

秋风萧瑟天气凉,早木摇落露为霜。寒露时的舒适度比秋分时更进一层,此时正处于十一黄金周期间。在现代人看来此时的秋风怎会是萧瑟?燕鹄的南迁怎会有感伤?在阴阳历相近的年份,寒露正近重阳,“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薇”是何等的明快,可见悲秋的古人真正悲伤是心境。物候谓寒露“菊有黄华“,是说菊花普遍开放,但对桐乡而言,此是的杭白菊还是一垄墨绿,晚秋蚕在此时结束,人们要趁着农忙之前把许多大事办掉,如农家往往选择这个时候单茶报结(定亲),然后再开始准备忙碌,正是应了这丰收的愿望。

霜降一到,桐乡的菊花才开始开放,一直持续一月有余,近年来流行采胎菊,便很难见到田野菊海的景象了。采菊之事绝非“悠然见南山”那般闲情,一天下来,腰酸背通,满手黑黄,若赶上寒风微雨的季节,在水沟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挪移更是十分痛苦。曾应沙鸥老师作同题一首“霜飞隐隐似陶家,浩浩天荒染白霞。此景无关农作事,半年辛苦一畦花。”这也正是诗意与生活的距离。

沫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处于不同的场景,秋天可以是悲情、是寂寥,是惜别,更可以是清爽,是疏净,是磅礴。秋后问斩是在秋天,庄稼丰收亦在秋天,送君离别是在秋天,满腔诗情亦在秋天。秋天包含了多情、悲戚、喜悦、旷达种种人生的境况与滋味,怪不得古人会把历史称之为春秋。

自古咏秋诗人甚多,唯刘禹锡以一生的乐观与豪情独领风骚。“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夜绿荷霜剪破,赚它秋雨不成珠”自是多情细腻、惆怅无限,但比起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人生的境界、生命的乐观明显更上了一个层次。在这秋天,对于这难得的好时光里,就应该好好地感悟大自然赋予我们蓬勃的向上的心灵。

冬天越寒冷,越容易感觉到温暖。嘉湖地区人家的经济大多已不止于温饱,在冰霜凝结、枝头明月的冬夜,便有了这样的镜头:屋里的灯光不能取暖,却把整个屋子照得柔和,把屋里的人照得脸儿红扑扑,一张八仙桌边围个六七个人,花生、瓜子、桔子随意地放在桌上,几杯晶莹的红茶,两把热水壶,小孩子两个膝盖靠在一起把玩着小物件,不理会“今年收入几许?哪家的女儿已到了出嫁的年纪“之类的话题,门角落里桌椅子的布垫上盘着一只睡着的猫……。类似这样的场景在火锅店、在茶馆、在酒席客散之后,不同的场合不同人群演绎出不同的版本。“草草杯盘共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冬天的温暖随着随严寒不断地升温,这也正是许多人怕冷但又抱怨四季不分明的原因,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冬天就应该在寒冷之中感知温暖,亦如饥肠漉漉时吃火锅,那种天寒地冻里的温暖形成心中的一团火。更何况,这样的温暖之中再涂上一层节气本身的诗意。

立冬在11月初,农历十月左右,细雨生寒,寒尚无力,稻田至极黄,菊花开正鲜,这一茬收获之后,种下一些作为补充的春花,一年的农事便基本结束,从秋收转冬藏。冬藏除了藏物藏钱藏收获之外,还要藏膘:好好地将自己打理一番,理个发,相个亲,约着进城买个衣服,久居城市者则到农村透透气,更有隔三差五约人聚聚,在不知不觉中等待某一天冷得不想出门。桐乡人立冬执行得最好的风俗应该是吃鸡,因为这是最方便最实惠的习俗,立冬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5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