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

  北伏牛村位于洪洞县城北20里,明姜镇西,一级路旁。高速路出口处,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古老文化和历史传统,是伏牛历史文化的代表。

  伏牛最先不叫伏牛,而是叫伏龙。北伏牛羲皇庙碑文记载:“初,伏牛名曰伏龙。”曰伏龙者,大概就是因为天降神人伏羲氏于此,并长期在此“服牛乘马”而得名。谓龙者,帝王之象。“伏”与“服”,古文通用,故“伏龙”又有“服龙”之意,为避皇帝之讳,于是更名为“伏牛”。这样既避帝王忌讳,又不埋没羲皇之功德。故而,伏牛这个村名就这样一直沿用下来。

  南伏牛村、北伏牛村和伏牛堡村,原来都系伏牛村。旧志记载伏羲在此伏牛以驾,后人为了纪念,在此建立了伏羲庙。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羲皇庙建在伏龙岗高岗之上,坐北向南,有山门、戏台、祭坛、大殿和师祖庙组成一共有十三座建筑。

  据说,康熙年间的一次大水,把伏牛村变成了几块。自此,才分开了南、北、中三个伏牛,成了现在的南伏牛、北伏牛、伏牛堡三个自然村。由于多数古庙,特别是伏羲古庙建在现北伏牛村,所以北伏牛就当然地成为伏牛历史文化的代表。

  抗战前夕,这个百余户的村庄,就有十三座古庙,绿树成荫,古柏苍天,风景秀丽,并有世界稀有的神话传说中王母娘娘栽的一颗梭椤神树,直径约1.5米。进村后历史文物随处可见,早期建筑的有紫云观、披云观、青羊观、伏羲古庙和娲皇娘娘庙,较晚期建筑的有祖师庙、三官庙、菩萨庙、三皇庙等,最能代表北伏牛历史文化的要数伏羲庙。伏羲庙内供奉着人伦之祖、三皇之首,开拓创造华夏文明的伏羲氏神像。

  伏羲是中华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根基。

  伏羲时期是历史上父系社会的开始,摆脱了早期母系时代的洪荒、蒙昧、开拓了较规范的新的人类生活与活动,弃愚昧、始嫁娶、观天象、创八卦、造书契、类万物、分阴阳、立历法、始庖厨、兴蓄养、教佃渔......,有力的推进了社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伏羲“伏牛乘马”的故事,乡民多有传说。人们现在饲养的牛、马等家畜,在远古时期都是野兽。当时,它们不时地伤害人,人们也不断地猎杀它们。由于野牛、野马的性格比较温和,不太凶猛,成了人们猎杀的主要对象。再加之猛兽的伤害,它们面临着即将灭绝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伏羲氏在他的驻地“伏牛村”,以绳结网,把野牛、野马统困在“伏龙”岗下,圈起来驯养。场地内,设有卧牛台、饮牛池,把它们集中在这里调教、驯化。

  由于野牛的性格比较刁顽,在驯养时,不断咬人,所以,伏羲氏在伏龙岗下挖一坑,就是牛跪卧休息的地方,把牛驯跪在坑中,取掉了它的上牙齿,直到现在,牛都不长上牙。这个伏羲“伏牛”的传说,羲皇庙碑文也有所载:“伏龙岗下有一坑,曰伏跪坑,云,伏牛时,取其上齿之地也。”

  现在,顺着北伏牛村西,有一条东西一二百米,南北数千米,深十余米的一块儿洼地,底部比较平整,十年前甚至更早时期,受北伏牛水库灌溉,勤劳的村民在这里种植莲藕和大豆,每到七八月份,一片”映日荷花别样红“和”听取蛙声一片“的美色美景。因此,这里曾是洪洞县莲藕的主要种植区域之一。我们也可以想象,几千年前,伏羲在这里服牛乘马时的壮观景象。

  洪武《平阳府志》记载:“伏牛台在(赵城)县南十五里,台上旧有宋建庙,元大德年地震倾摧,今有故基存焉。直北二百余步,有乡民重建羲皇庙。东南五十步外有卧牛池、伏牛坑,乃羲皇伏牛时去上齿之地。”从现在看,北伏牛村比其他两个村子的地势要高,所以传说中的伏牛台、伏牛岗、伏牛坑和饮牛池等等印记,也主要集中在北伏牛村。

  年日本侵略军为了报复北伏牛村的民兵队,抢走了价值连城的伏羲壁画,把一座古庙烧拆一光。目前还残存明正德十四年刊的石碑一块,额篆《伏羲庙西廊记》。

  因此,无论从丰富的历史文献、众多的建筑石碑还是精彩的神话传说,北伏牛村都是伏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因此被称为“伏羲故里”也是有根有据的事实!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xttz/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