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时地人寻迹连载四
《辅行诀》的发现填补了中医文献史的一项空白,同时也给今人提供了一部脏腑用药配伍组方的全“新”的规矩与理法,或可在尽量接近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帮助临床取得一点新的突破。 --钱超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时地人寻迹(连载) 四、学术特点的时代气息 (一)概说 《辅行诀》择录《汤液》部分汤剂,增补相应的部分金石药方,根据《汤液》方剂组成,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在《内经》、《神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五行五味体用化和五行五味互含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阴阳五行合流学说,为祖国医学的藏象、病机、脏腑辨证与药物学、方剂学的有机联系和实际运用,打造了一个广阔的技术平台。分析其具体内容,充满着南朝梁代的文化气息,及原署名作者的思想特征。 南朝之宋、齐、梁皆建都建康(今之南京),建康一直是南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梁代的武帝,倡导三教合一,提高士族地位,发展炼钢手工业,推广施肥法农业先进技术,对稳定政权、发展经济,保持江南较长时间处于偏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化医药事业亦得到发展。陶弘景入茅山隐居后的年代,大部分处于梁武帝统治的时期,其撰著《辅行诀》的晚年,又是政局已趋稳定和巩固的阶段,时代文化对其学术特点的影响尤为显著。 (二)五行五味体用观 1、儒玄道佛的源流及状况 当时的儒家经典学说,经历两汉以来古今学派长期的反复论争,已有了巨大的变化。大概的情况是,西汉早期,董仲舒发挥战国齐·邹衍的学术思想,促成了儒家经典的阴阳五行化。建立了经典的今文学,把儒家经典的研究导向象数学和纬学。刘歆对元气学说“太极元气,涵三为一”法则的提出,及古文经学的倡导,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完备和成熟,对经典的训诂、讲解,经义的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西汉末年,巫师、方士预言凶吉之说被录入纬书,而形成了东汉盛行的谶纬学。它们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都在努力寻找市场,发挥作用。其中谶纬学和象数学具有繁琐杂乱,神秘化之弊,难以被人接受,而古文经学具有简明扼要,章句明快,易被人接受的绝对优势,而且古文家们善于吸取今文家之长,杂揉古今学派,故在古今文之争中,虽曾一度处于劣势,却最终战胜了今文学派,至晋代,又以古文学派内部的纯古派败北而告终。 在儒家古今经文学派斗争的同时,魏晋玄学悄然兴起。他们一反墨守学派家法的规矩,以玄理解释儒家经典,重义理,反象数,首先由王弼提出,故有“王弼扫象”之说。 玄学反对封建礼教,在兼取古今经学之长的基础上,倡导老庄哲学,开清谈玄风,为《周易》义理学派之开山,注释经典清通简要,缜密而又明快。在生活上,追求养生,为避寒暑,美容面,增精气而服丹药。追求精神自由,放浪形骸,不理世事,是他们所谓之“无为”的境界,被后人冠以“虚玄浮诞,误事亡国”之罪名。但是其思想自由之外,广学博采,于礼乐律令、算术、药石兼而通之者,不乏其人,具有对传统不拘泥,不死读经书的思辨风度,近代文化宗师章太炎曾发出“玄学衰,六艺与方技亦衰”的感叹,亦不无道理。 玄学起自汉末之魏,盛行两晋,至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的发展和佛学的崛起,渐趋衰落,但是由于其渊源亦上溯至老庄,虚无的义旨又与佛教之“空无”旨趣相投,故仍余风未泯,有一定的影响和势力。尤其应列为方伎类的医学著作《辅行诀》,学术特点的形成,受玄学理论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 道教的思想来源更为复杂。它与古代社会宗教意识有关。虽然尊奉战国时期的老聃为祖,但是与儒学、庄子、墨子、阴阳、神仙诸家及巫师、方士皆密切相关。它始于西汉成帝(前32年-前8年在位)时期,正式完成于东汉顺帝(年-年在位)时期的沛人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的五斗米教。受汉谶纬学的影响较大,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元气学说等皆被道教所承袭。其中谶纬术数发展为符箓派,流行于民间。养生服药发展为丹鼎派流行于封建士大夫阶层。汉末魏伯阳《参同契》的问世,标志着该派理论已经成熟。北魏道士寇谦之(-年)倡导民间道教改造为官方道教,南朝陆修静、陶弘景进一步吸收儒佛两家思想,使民间道教与官方道教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统一、充实和健全。总之,南北明时期,道教正处于完善、发展和巩固阶段,对此前文已有论述,不再赘言。 佛教是外来宗教,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天竺(印度)高僧迦叶摩腾(摄摩腾)和竺法兰被邀请来我国讲经,但东汉朝廷禁止汉人出家,故当时僧人均是外国人。东汉末年汉人出家的禁令有所松驰,汉灵帝(-年在位)时的严佛调为第一个出家的汉人,但也只是离俗为僧,并不按佛教戒律过宗教生活。至三国魏文帝初(年-年)始有“削发为僧”者,三国魏废帝嘉平二年(年),宋士行接受佛教戒律,是成为比丘的第一个汉族人。他在年到于阗国(今新疆于田)取经,年把所取经卷送回洛阳,年被译成汉文本,而立即风行学佛者中,并及全国各地。之后两晋十六国时期,佛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黄河流域是充满战争的灾祸、死亡毁灭恐怖事件的黑暗世界,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处于生死兴败无常的恶梦境界,人们失去了精神依托,使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赢得了信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哲学思想领域里,摆脱了依附儒道生存的被动局面。南北朝以来,正因为统治者们看到这一点,为了更好地统治人民,维护统治地位,开始利用它能迎合当时人民心理的优势,才大力提倡佛教哲学,使佛学能够进入上层建筑领域。梁武帝在这方面尤有作为,极力提倡三教合一思想,实际上是重佛为主。这些情况,前文已详述,不再重谈。 2、体用探源 上述儒、玄、道、佛是南北明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并存的四大体系,其中儒、玄是显学而不是宗教,道、佛都有各自的组织、教义和规范仪式。从上述四种文化源流发展来看,都有各自的社会基础、社会根源和理论体系及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们同时并存,都有发展各自势力,争取正统名义和扩大影响的欲望,因此会不断发生冲突和争鸣。南北朝时期是继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次大论争时期,其中有儒、道联合抗佛的华夷之争,也有佛、儒之间谁为正统之争,玄学与道皆依托老庄,又与佛教有类似理念,并亦研探儒家经典如《周易》为务,以反对封建礼教为主。四大思想体系论争的实质和中心,最终还是教理或旨义上的论争。随着论争的深入,论争的焦点终于归结到对世界起源这个根本问题上来。而且在长期论争中,它们之间的切合点会逐渐明朗而达成共识或相互吸收和渗透。各种思想体系的论争对话,需要有通用的概念和逻辑为前提,有些新的哲学词语就应运而生。《辅行诀》中所用的“体用”一词,即系在这种情况下,被重视起来的。 “体用”一词之上源,可溯及《老子》,尚法园(-年,俗名尚希宾,字渭南,晚年皈依佛教)先生著《谈老》认为体用为老子之“发明”。“用”为《老子》中常用语,“体”在《老子》中一般以“器”或“物”来表达。一般认为,体用联用,始自玄学创始人王弼的“体用一如,显微无间”之语及与王弼同时的钟会,笔者阅魏伯阳《参同契》,发觉其中有“春夏据内体,从子至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虽非体用联用,实亦并列用之。其年代当稍早于王弼和钟会。同时《参同契》中,对“化”的概念亦有所论述,其文曰“穷神以知化(《易·大传》中语),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宋·张紫阳释之曰:“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又曰“一故神,两故化”。可见“化”是阴阳迭运之机。反言之,阴阳迭运,即阴阳二气之气化。说明体、用、化词语的使用,当是始于玄学家和道家,可上溯及《老子》和《周易》。 3、体用化在思辨哲学中的作用 诸学派论争的焦点是万事万物的起源问题。尽管他们对此问题认识的角度和深度有所不同,但是有了体用一词,就可以互相对话,互相讨论和争辨,对促进当时学术的繁荣,尤其在自然哲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快被诸家所利用和接受,所谓“魏晋体用风云”的激起,很大程度上说明体用一词在当时哲理思辨论争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及对论争规模的影响之大。 对万事万物本源的论争,无疑要涉及事物的本末、有无、动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易引起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北京治疗白癜风定点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ylzy/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35个名医方节选
- 下一篇文章: 210味常用中药名释义表格版,药店人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