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在聚会的盛宴上,有位朋友讲了个笑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可有人却突然肚子痛而不得不忍痛“捧腹一笑”,您有类似的经历吗?突发腹痛是何原因?又该如何解决这痛苦?看完下面的腹痛验案便会不言自明!

案1马某,男,45岁,中医,解放公社黄坛大队。年1月3日初诊。

病起急骤。忽然脘腹大痛,腹满拒按,渴饮无度,便结溺无,神识时清时蒙,脉右三部洪大,左弦小,舌苔干燥起刺。询知数日前因患牙痛,专吃冷食。是乃火受其遏而内乱,今腑气不通,上下格拒,采急下存津治法,拟大黄牡丹汤加减。

生大黄12g,软芒硝18g,牡丹皮10g,光桃仁10g,苦杏仁10g,冬瓜仁60g,鲜石斛30g,鲜生地30g,1剂,浓煎顿服。

1月4日次诊:药后午夜解大便两次,泻出积粪量多,腹痛减半,神情清爽。脉右洪大已退,舌刺已平,略有津液。原方去大黄、芒硝,续服1剂。

1月5日三诊:脉右数而有坚象,身有潮热,自觉有浊气上逆,体温38℃。是为腑气虽通,肠间积滞未净,调胃承气汤加味。

制大黄10g,软芒硝12g,生甘草3g,冬瓜仁30g,粉丹皮10g,1剂。

1月6日四诊:药后,子夜腹鸣大作,泻下积秽甚多。子夜一阳初生,身中正气一转,泻为达邪外出之象。诊时脉数尽退,腹痛完全消失,积秽去而精神爽,肠道清则食欲增。拟清养肺胃。

北沙参12g,原麦冬10g,川石斛10g,宣木瓜10g,生甘草3g,3剂。

服完药,糜粥调养数日复康。

案2梁某,女,72岁,红旗公社梅林山大队。年12月2日初诊。

脉细弱,苔浮黄,口苦不思饮,气上冲心,不饥不食,胃脘及脐间疼痛,曾吐出蛔虫一条。断为厥阴腹痛,拟方制肝安胃。

西党参12g,大乌梅10g,白芍药12g,干姜3g,淡黄芩3g,川椒3g,生姜3片,2剂。

12月4日次诊:胃脘部疼痛及气上逆等症已解。疼痛移至下腹部,伴有肠鸣,腹中似有块隆起,时时攻动。作中虚腹痛治,拟小建中汤。

川桂枝6g,炒白芍15g,生甘草2g,生姜3片,红枣3枚,饴糖30g,2剂。

12月6日三诊:药后腹痛略缓一时,不久仍痛,肠间鸣响,少腹似块攻动,无所增减。脉仍细弱不起,因思《金匮》书中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似此案之似块攻动,拟大建中汤加味。

别直参6g,川椒5g,干姜6g,饴糖60g,伏龙肝6g,1剂。

12月7日四诊:服药约三四小时后,腹中攻动、鸣响、疼痛等尽除,夜可安寝,且索粥进食少许。仲景圣方,取用对证,效如反掌。前投小建中不应者,乃治虚劳里急之方,此为腹中大寒痛,取大建中始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辨证用药之难也如是。仍用原方2剂。

服后其病如失,从未再发。

上列两例中马案为肠中积热,属于阳明腑实,故可急下存阴。初方取大黄牡丹汤者,凡肠道之病,俱可异病同治,以其清肠间郁热之痛,其意义相同。梁案初方因证似厥阴,用制肝安胃,略有小效,非完全对证。复诊用小建中汤亦不全应者,是但知其为虚痛,而不知其为大寒痛也,故亦不效。至第三诊引悟《金匮》之证之方,则证确方对,立出捷效。大建中汤中加入伏龙肝一味,是以伏龙肝禀火土之气,所以温镇其肠间水气也。

案3石某,女,35岁,农民,炉溪公社下坑大队。年3月8日初诊。

患者连年半产漏下多次,下元自属亏虚。更勤劳农事,从不休息,倏然少腹疼痛难忍,汗出肢凉,颜面苍白,神识昏迷。邻家有针灸者,为灸关元穴七壮,腹痛稍缓。诊时脉右缓弱,左细涩,苔薄色灰,语言轻微,似不能续,重裘不温,腰背酸楚难坐,腹中寒冷似冰且疼痛,自少腹有气上逆,呕逆不食。此属奇经八脉空虚,下焦脂液耗损引起。盖督为阳脉之总督,任为阴脉之承任,督任双虚,阴阳交乱。督脉虚则腰背酸楚;冲脉逆则呕逆昏厥;命火衰弱,阳和不布则腹痛;此其证也。如投萸地滋腻,有碍阴寒之痛;桂附刚烈,更竭下焦之液。唯叶氏称,从阴引阳,柔中阳药,温煦奇经之法,可为首选。故书方于下。

鹿角胶10g,鹿角霜12g,当归须10g,延胡索10g,紫石英20g,炒小茴6g,补骨脂10g,炒杜仲15g,1剂。

3月9日复诊:腹痛减半,夜寐亦安,肢温呕止,精神略振,脉较有力,能食稀粥。原方加入杞子12g,续服5剂告愈。

石案用奇经八脉治法,取效甚捷。奇经不特专理女科,叶氏亦多治于男子,因经脉分布人身,原无男女之异。正经如沟渠,奇经犹湖泽,沟渠枯竭,湖泽将干,治奇之法为充盈其湖泽以还溢于沟渠。此旨秦越人畅于前,孙思邈显诸用,李时珍集其说,叶氏更精究其学,应用无穷焉。

案4梁某,女,45岁,梅岳公社下甫大队。年7月10日初诊。

素有胃病,近因郁怒复发,脘痛彻背,牵引二胁,泛漾欲呕,不思饮食,口苦,烦渴,舌心微黄,脉弦微数。此木火犯及阳明之证,治宜泄肝扶胃,拟左金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川黄连5g,淡吴萸2g,肥乌梅10g,白芍15g,瓜蒌实9g,薤白18g,姜半夏10g,延胡索12g。

7月13日复诊:服1剂疼痛即止,已能进食。继予和胃疏肝药调治而愈。

患者素多肝郁,肝木易于横逆犯胃,致使胃失和降,脾失运化,诸症丛起。方中梅芍合黄连,酸苦相配,有酸苦泄热、泄肝扶胃之妙;萸连相伍,苦与辛合,能通降胃气;瓜蒌薤白半夏汤,仲景用于胸痹、胸痛彻背。诸药合用,具有泄肝扶胃,行气止痛之功。

案5骆某,男,57岁,八一公社大元岗大队。年7月2日初诊。

素有胃脘痛病,迄今已二十余年,曾服制肝安胃方颇效,未及痊愈,近又复发,就诊于余。诊脉左弦紧,右弦大,胃脘热痛彻背,口苦且干,饥不欲食,舌红中剥。此胃阴亏虚,木火犯胃之证。治拟泄肝扶胃,滋养气阴。

大乌梅10g,杭白芍10g,川黄连5g,黑山栀6g,肥薤白12g,瓜蒌实9g,天门冬12g,土西参6g,川石斛10g,肥知母6g,延胡索10g,生姜3片。

此方服2剂,脘痛立止,诸症渐安。

此案与前梁案同是木火犯胃之证。此案中舌红苔中剥脱为胃之气阴亏虚,故用西参、天冬、石斛合梅、芍,取酸甘相配,补养气阴,则与前案同中有异也。

案3周某,男,37岁,大市聚公社官家岭大队。年10月13日初诊。

久患胃痛,时发时止,近用艾灸治疗,脘痛不止,痛延胸胁,心烦懊恼,彻夜无寐,苦不胜言。询及上午和后半夜痛势较缓,下午及前半夜痛势较甚,胸脘痞闷不舒,不饥不食,诊脉右弱,左强略兼弦数,舌苔厚腻。论证属湿踞阳位,清阳失旷,并兼肝气之郁。故拟宣泄上焦之剂,瓜蒌薤白合栀子豉汤加减。

黑山栀6g,淡豆豉10g,苦杏仁10g,肥薤白10g,瓜蒌实10g,广郁金10g,江枳壳5g,橘红5g。

10月14日复诊:服1剂,脘痛立止,是夜安寝达旦,续服原方1剂而痊。

此证乃湿浊阻扰清阳,气机被阻,胃气失畅,故脘胁疼痛;湿为阴邪,后半夜起乃阴消阳长,故后半夜至上午痛势渐缓,午后则阴长阳消,故午后至前半夜痛势加甚。仲景栀子豉汤,原治余邪留扰胸膈、心烦不寐之证。今以此方配郁金、枳壳、杏仁、橘红开泄上焦气机,肺主治节,肺气开则湿浊去,胸阳斡旋,而浊阴自退;更以薤白辛香滑利通阳,瓜蒌实开胸涤痰,使胸痹开而湿浊通;全方使气机畅而胃气和,则诸恙悉罢。

案6章某,男,51岁,宁海县双峰公社。年10月24日初诊。

患胃脘痛已有五年,得自饥饱劳伤,平昔嗜烟酒。近来疼痛加剧,得食可缓,脘中胀闷疼痛,饥时尤甚,痛甚彻背,形体畏寒,泛吐清水,口不渴饮,脉弦小紧,右关弱。此中阳虚弱,暂拟小建中法。

桂枝10g,白芍20g,当归10g,延胡索10g,炒甘草5g,姜半夏10g,生姜3片,红枣4枚,1剂。

10月25日次诊:疼痛未止,痛时必泛吐清水痰涎,诊脉右关特弱。此乃脾胃虚弱,顽痰寒湿互聚中焦,浊阴蔽阻清阳,痛乃发耳。治宜温中散寒,和胃化痰。

荜茇5g,人参片12片(分吞),淡吴萸3g,姜半夏10g,草果仁5g,陈皮5g,炒枳壳5g,生姜3片,补骨脂6g,2剂。

10月27日三诊:投辛热温通,脘痛已减,泛吐清水亦少,胃纳增加。浊阴有渐开之机,病已中款,拟温中祛寒,扶胃抑木。

淡吴萸5g,党参15g,制香附10g,茯苓12g,淡干姜6g,春砂仁5g,川椒5g,姜半夏10g,桂枝6g,2剂。

10月29日四诊:药后,白天已无疼痛,清水大减,胃纳较开,脘中勃勃作响,胸脘顿觉舒畅,此乃浊阴散而胃阳通之兆。仍守原方去桂枝,3剂,服后诸症悉愈,出院。

《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例因饮食不节,饥饱劳倦,损伤中阳,尤因其人平素嗜酒,酒湿阻蔽胃阳,以致脘中胀闷疼痛,呕吐清水痰涎。脉弦小紧,右关特弱,其为中阳不足,浊阴潜踞,已凿凿可据。方中荜茇、吴萸、补骨脂辛热,温中散寒;小半夏汤、陈皮、枳壳理气化痰;草果辛热气雄,除太阴独胜之寒湿;更以人参之驾驭,斡旋中焦,俾使中阳易复。三诊方为大建中汤合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出入,意在温中散寒,化痰蠲饮,使中阳得复,浊阴得散,不治痛而痛自止。

案7梁某,女,45岁,梅鹤公社下甫村。年2月19日初诊。

脉数,口略渴,舌心微黄,口觉苦,胃痛彻背,不能吃食。

川黄连9g,大乌梅9g,白芍药15g,肥薤白18g,

瓜蒌实9g,姜半夏9g,延胡索12g,吴茱萸2g。

此方服一剂,痛止能食,次日被大雪所阻,不能买药,第三日予和胃药痊愈。

案8吴某,女,52岁,下庄村。年6月19日初诊。

据述胃病于三十岁前开始,胃痛时彻背,胃部觉热,时有呕吐嗳气,胃部饱满,多吃必泻,脉前沉细,关后虚数,苔厚浊,质微红,呼吸气促。肝郁气阻于上焦,拟方如下。

光杏仁9g,白豆蔻6g(后下),川厚朴9g,广藿香9g,

姜半夏9g,白茯苓9g,枳壳9g,去毛枇杷叶9g,陈皮9g。

6月21日次诊:来转方,诉药后呼吸急促已除,胃部仍有不舒,胃不痛,口苦。此乃气机已宣,中焦湿郁未去,拟方如下。

苦杏仁9g,川厚朴9g,姜半夏9g,藿香9g,

枳壳9g,白茯苓9g,白豆蔻9g(后下),2剂。

案9竺某,男,37岁,后梁大队,务农。年12月10日初诊。

脉数,苔赤而渴,胃脘部疼痛,手不可按,便泻粉红色稀水,体温时发高热,最高可达39℃,自述不知恶寒,亦不知发热,断为热性胃肠疼痛。

生葛根9g,川黄连9g,淡黄芩9g,生甘草6g,

川黄柏9g,粉丹皮9g,天花粉9g。

药后疼痛即缓,再服疼痛消失,唯口尚渴,舌质赤,继投清养胃阴法数剂而痊。

此病系壮年农民,体实,为炎性疼痛,用药但消其炎,痛可自止。与前腹痛案梁某(《俞氏医案萃选·腹痛》)相反,彼则温补而痊,此则苦寒告愈。观此同一腹痛,寒热虚实互异,投剂自别,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叶方发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俞岳真著)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出版(







































白癜风的治疗
夏季白癜风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ylzy/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