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补肾汤

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骨蒸,羸瘦,脉快者方。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多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大;若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二两;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若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以上为小补肾汤的所主病证、药物组成、煎服法和加减法。小补肾汤是《辅行诀》辨肾脏病证文并方篇中的补肾方。

小补肾汤为治疗肾虚病所创之方。肾虚病在《辅行诀》中指的是肾之用不足所引起的疾病,肾用即肾的生理功能。陶弘景说“肾德在坚”,可以理解为肾的生理功能为“坚”。坚,坚闭收藏,故肾虚病就是指肾的坚闭收藏功能不足。中医肾为水脏,主骨生髓藏精,故肾虚则出现水液脱失、生殖之精妄泻、骨枯髓减而骨痿等病证。

在小补肾汤的病证中,“虚劳失精”乃为病因,“失精”也可视为病证,“骨蒸”是肾用不足、阴精耗散、阴不制阳、热灼于骨之证。“羸瘦”为肾职失司,精微物质不藏妄泻、血气虚弱、肌肉失养,故有“羸瘦”表现。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言:“虚劳之人,精髓萎竭,血气虚弱,不能充盛肌肤,此故羸瘦也。”“脉快者”为肾用不足、阳气不藏、脉动加快之象。

小补肾汤中共有四味药,地黄、竹叶、甘草、泽泻,这种药物选用及排列次序的依据为“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也”,“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此病是肾虚病,故以“苦味”补不足,选用地黄(苦)、竹叶(苦),其中地黄为君药,竹叶为臣药(从方中可见竹叶的用量同于地黄,然地黄在《辅行诀》五行互含五味变化的诸药之精所列药物中提到“诸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地黄“苦味”最浓,善补肾水之不足,故选为君药。竹叶为辅君之臣药),在补肾的同时加“甘味”以泻肾,选用甘草(甘),为佐使之药,有补泻同施、以免补之太过之旨;另加“咸味”泽泻(咸),为使药,引它药入肾经,有引经报使作用,且与“肾苦燥”之味同,亦可有润肾生津液补不足之意。

小补肾汤的煎服法遵循五脏病证方中小补汤之规律,如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如辨肝脏病证文并方中的小补肝汤,煎服法为“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辨脾脏病证文并方中的小补脾汤,煎服法为“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注:辨心脏病证文并方的真心病的“小补心汤”煎服法不遵循此规律,而邪犯心包的“小补心汤”遵循)。

小补肾汤的加减法

若有“小便多血者”、“大便见血者”、“少腹苦迫急者”中一证便可将泽泻去掉,而若“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却保留或加量。为何在加减法中泽泻变化明显,或去或留的依据是什么?泽泻之药为使药,在方中所起的功效居于次要,所以兼证出现易变动明显。泽泻,《名医别录》中认为“味咸,无毒。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焦停水”。其中“逐膀焦停水”可认为是通畅膀胱、三焦水液的作用。

从保留泽泻的两个兼证中可看出,“小便不利”与膀胱受寒、气化功能异常有关,“小便冷,茎中痛”也是一种膀胱的气化失司、小便清冷、阴茎失温而冷痛之象,两者病机一致(膀胱有寒,气化不利),故保留泽泻使膀胱之滞留寒气得散而通利小便,然而后者较前者重,故倍泽泻。“小便多血者”可能为膀胱因热血动,血随小便出,与前两者病机不同,故去泽泻加地榆凉血止血;“大便见血”,热在大肠,与膀胱气化无关,故去泽泻加伏龙肝以止血;“少腹苦迫急者”从所加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来看亦与膀胱气化无关,故去泽泻(有学者认为少腹苦迫急为有血结于内,病在血而不在水,故去通利水道之泽泻,加散血结的牡丹皮)。“苦遗精者”易生地为熟地,因熟地滋阴补血、补精益髓胜于生地,故出现遗精用熟地填精封髓。“心烦者”加竹叶去心火,“腹中热者”加栀子清腹中郁热。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否
长沙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ylzy/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