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聞干健統天,坤順得主,資生之道,含二氣以,交泰之和,統三才而埏埴。土地位於最下,包容萬物,接納一切腐朽和糟粕,運化後卻能給出新的生機,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人的五臟中,有一臟與土地極其相似,它是人體的營養倉庫,主吸收,運化,承擔著化生後天之氣的重任,這就是脾臟。黃帝內經說脾是“倉稟之官,五味出焉。”脾既是體內儲存營養物質的倉庫,又能將人吃進去的五味轉化為身體需要的五味,不斷推陳出新。陝西有句俗語說“男人是個耙耙,女人是個匣匣,不怕耙耙沒齒兒,就怕匣匣沒底兒。”其中的“匣匣”講的就是妻子作為一家坤德,要有包容和儲存的品質,家族才能興旺。

以此對照,土壤是自然界的脾臟。在農業種植中,土壤是植物所需養分的承載體,也是微生物和蟲子生活的場所,土壤中有養分,有水,甚至還有空氣。養分溶解在水中,以分子或離子的狀態存在,稱為土壤溶液,植物的根系只能從土壤溶液中吸收養分,這是一條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可溶于水的養分,不需借助外力分解,即可被吸收,而不可直接溶于水的養分,則需被分解後再吸收。將大分子的有機質分解為植物可以吸收的分子或離子,這項重要的轉化工作是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就是菌群)完成的。

人要將食物吸收利用,同植物一樣,也是在細胞間發生的細胞液中分子和離子的滲出和滲入,要將大塊的食物化為細胞液,是五臟六腑共同配合的結果。食物在口腔和胃中被“消”,大塊消為小塊再消為乳糜狀,溫度也被加熱到體溫,之後送入小腸進行“化”。“化”是“豬肉變人肉的過程”,通過消化酶的分解加工,變為人體能吸收的營養。脾負責將營養送到該去的地方,並將它們吸收。可見,人與植物在吸收運化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在五行學說中,脾屬土。中醫認為,小孩玩土可以補脾。一方面,接觸土壤中的菌群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有益於腸道健康的菌群,另一方面,土的屬性和土裡帶有的能量可以滋養孩子的脾胃之氣。愛玩土的孩子通常能吃能睡,抵抗力強。有一味中藥叫伏龍肝,就是黃土在土灶中燒結的土塊。伏龍肝能補胃的陽氣,對胃陽氣虛,厭食,咀嚼無力的人非常有效。煎煮時,要先把伏龍肝煮水,澄清後取上層清水煎藥。因為水裡帶有了伏龍肝的資訊和能量,比用一般的水煎藥效果好很多。

農民喜愛肥沃的土壤,肥指養分充足,沃指土壤虛虛囊囊的狀態,也就是土壤縫隙充足。如果連年使用化肥,或者連續耕作,不讓土地輪休,土壤就會變硬板結,微生物,蟲子越來越少,土的性質開始慢慢向金的性質轉化,這樣的土壤不能保水保墒,植物不能生長,不再適合耕種。這與人體的脾實症非常類似。當人的脾吸收了太多不應該吸收的東西,又無法運化,就會堆積在體內,脾實症的人肥胖,食欲亢奮,腹部滿實。應給與辛味藥鼓舞肝氣,瀉脾中多餘的垃圾。

土壤還有個特性,就是溫度變化慢。和氣溫比起來,地溫變化比氣溫小的多。農民們利用這個特點,在初春時,從地面下挖一個深20-30公分,面積隨意的一小塊地來育苗,上面覆上草簾子保溫,這種設施被稱為陽畦。這樣,即使外界溫度還沒有達到幼苗生長的溫度,陽畦裡由於地溫變化慢,可以將白天的日照溫度保存在土壤中,所以菜苗可以生長。此外,挖菜窖也是這個道理。菜窖四周被土包圍,溫度變化小,冬暖夏涼,很適合儲存食物。

倉稟之官,五味出焉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hxcf/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