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心土伏龙肝
灶心土是农村中烧杂草的炉灶底下年久烧成的红褐色土块,也叫伏龙肝,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一言以蔽之:“以灶有神,故号为伏龙肝,并以迂隐其名尔。”古时也将灶神称为伏龙,灶底的土焦黄像肝脏颜色,所以叫伏龙肝。《容斋四笔》对“肝”字作了另一种解释:临安医官陈舆大夫,言当以砌灶时,纳猪肝一具于土中,俟其积久,与土为一,然后用之。在临床应用中,加入猪肝的灶心土功效是否有提高,还有待研究。灶心土的主要作用是1,止血、止泻。本品撒在疮面上。能使血管收缩,分泌物减少。此外本品呈碱性,一定程度上能综合胃酸,对胃肠道出血及泄泻有很好治疗效果,尤其是小儿泄泻,体虚泄泻效果更佳。2,止呕,本品对胃肠的末梢神经有镇静,麻醉作用,能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而达到止呕的作用,单用对妊娠呕吐治疗效果较好。由于优龙肝能镇吐,所以临床时对于一些难以服药的人,怕服药引起呕吐,常常先用伏龙肝煎水,再用此水煎药,往往可以避免服药后引起呕吐。由上可见,伏龙肝具有止泻,止血,止呕的作用,疗效肯定。惜药材日益稀少,甚为憾事,后人多采用一些代用品,如以红砖60g打碎先煎,取得过滤液再煎它药,或有用烧至通红的砖片,投淬水中,反复几日而得其汤,只是这一两年来红砖的原料多掺人煤渣,而不是早先的高岭土,不可不慎。又有药店用郊外黄土代替灶心土,因为黄土没有经过高温加热,里面含有毒物质,对人体有一定危害。清·陈修园曾有治验“以赤石脂一斤代黄土取效更捷”,不妨作一参考。医案:1,灶心土治月经疹夏某,女,27岁,农民,年1月21日初诊。每遇月经来潮前二三天,周身出现片状红色斑疹,伴瘙痒,至经后三四天消失,如此反复发作6个月,经中西药治疗一直未愈。详问病史,方知患者婚后3年未孕(男方精液检查正常),平时月经紊乱,周期30~50d不定,经期4~6d,经量少,色暗夹有少量血块,伴有恶心,泛吐清水,纳少不馨,小腹冷痛。诊其舌淡,苔白滑,脉迟。此乃中焦虚寒,脾阳不振,脾失健运,统摄无权,导致血溢肌肤而见皮疹等诸症。法当温中健脾,和胃降逆,兼加止血。拟予黄土汤加减。然病家因服中药太多,已有恐惧心理,遂予单味灶心土,嘱下次月经来潮前1周早晚各50g捣碎,开水冲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患者欣然来告,药后皮疹已退,瘙痒趋微,经候正常,嘱继服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诊,诸症悉除,且B超提示早孕、单活胎。按 灶心土是黄土汤的主药,具有温中止血、降逆止呕的功效,乃民间治疗胃寒呕吐之验方。而该患者系中焦虚寒、血失统摄所致经期皮疹。独用灶心土,由于药证相符,故效如桴鼓。2,灶心土治克隆恩病患者周宝菊,女,39岁。农民,余杭县祟贤人。2年多来长期大便澹泻,时带粘液或带血丝,甚则泄下大量粘稠液·肠鸣腹痛时作,形体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经纤维结肠镜等检查,最后确诊为克隆氏病。医院诊治,长期服用中西药,效果不显。初诊时症见大便塘泻带大量粘液,肠鸣腹痛,院腹畏冷,下腹左侧有块形压痛,面色萎黄,脉细弱,苔白腻,舌淡。处方:伏龙肝(煎汤代水)、炒党参、焦白术、获荃、清炙甘草59、制附片89,服用3个月,不渐向愈。所用方实为四君子汤加附子,前医曾多次投以四君子汤加附子.效果不显,而魏老仅加伏龙肝一味,竟获全功。伏龙肝的作用,功不可没。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克绍:常用的止吐药可以分为四组: (1)半夏、生姜:适合于胃中偏寒的呕吐。尤其是生姜一味,就是止呕的特效药,如《食医心镜》记载:治呕吐不止,用生姜60克,加醋,用银器煎,连渣服下。(2)苏叶、黄连:适合于湿热呕吐。尤其是苏叶一味,就能治干哕。《千金方》载:卒啘(干哕)不止,香苏浓煮,服三升(三大杯)。(3)芦根:治热吐。(4)优龙肝:治胃虚水药俱不能受之吐。以上诸药,都是以止呕吐为目的。但是呕吐毕竟是现象,而不是疾病的本质。有些病呕吐就是主症,呕止了,也就是病好了。但是还有些病,光治呕吐是不行的,还要找到导致呕吐的原发病,譬如肠梗阻、尿毒症、脑病等,这些病出现呕吐,只是主病中的一个次要症状,主病好了,呕吐也就停止了。因此,临床见到呕吐,不能都以单纯止吐为目标,用药不效,还要考虑其它一些原因,医院,以防止耽误病情。 联系作者:王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longgana.com/flghxcf/2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医讨论泄泻
- 下一篇文章: 止血药温经止血药之灶心土中药知识